本篇文章1181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一条新闻必须在许多人的朋友圈里播放。据媒体报道,哈尔滨的朱女士发现,她在银行用数百万元购买的理财产品原来是一种保险,她必须等到108岁或去世后才能取回本金。从监管机构最近实施的处罚来看,朱女士的经历显然不是这样,误导性的保险销售仍很常见。
以“停售”概念为炒作,夸大产品的功能和效益,甚至曲解高考考生要求的保底交费记录,近年来各种误导保险销售的伎俩频频出现,花样翻新,令消费者有些措手不及。
事实上,为了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监管当局经常在误导性销售中“亮剑”。自2015年以来,监管机构连续三年开展“亮剑行动”。截至2017年10月底,共派出925个检查组和2,871人次,对涉及42个法人实体的923个保险分支机构和银行机构进行了检查。共处罚保险机构157家,罚款2540.7万元,处罚个人254人,罚款827.65万元。
去年11月1日,《保险销售行为追溯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今年以来,中国保监会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保险服务的通知》中,要求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加强对促销内容和销售行为的管理,严格执行销售行为可追溯制度,促进保险销售行为的规范化。随着自媒体平台日益成为保险销售人员推销产品的重要渠道,银监会下发文件要求保险公司建立健全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理制度。
在监管的雷声下,保险销售的误导行为仍然屡禁不止。原因是什么?从长远来看,保险销售的误导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形象和声誉。为什么智能保险公司不能计算这个账户?
从根本上说,根本原因在于保险公司长期以来遵循粗放式发展模式,只以保费规模来谈论英雄。受利益驱使,销售人员不得不动用他们的“歪脑筋”,保险公司也对这种行为视而不见。因此,要从根本上纠正保险销售的误导行为,就必须彻底改变保险公司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
目前,保险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阶段,保险公司的产品结构正在从短期储蓄产品向长期安全产品转变。与以往的短期储蓄产品相比,担保产品的条款更加复杂,这也给误导销售提供了机会。但是,一些保险公司缺乏开发和销售担保产品的能力,在转型的压力下,容易出现误导销售。
然而,对于保险业来说,这种转变无疑是一个“刮骨治病”的机会,可以彻底纠正误导性的销售混乱。一方面,保险公司需要加快转型步伐,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开发能够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保险产品,并使用能够更好地满足保护需求的产品来增强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应关注消费者的财务需求,在做好主业保障的同时,努力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产业的转型和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间。因此,当前加强消费者教育尤为关键。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险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在加强监管、保持警惕的同时,也需要抓住这个机遇,组织行业力量,加强对消费者的保险教育,普及保险知识。
标题:保险销售误导何时休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10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