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32字,读完约7分钟
尤菲菲绘画
从征信开始,苏州建立了连接70多个政府部门的数据共享平台,搭建了31万家小微企业和近100家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桥梁,打通了“资本传递的第二脉搏”。
记者金家杰编辑陈郁
“欧洲客户在等我们的订单,我们也在等银行的钱。”在江苏无锡经营一家汽车模具公司的何志祥(化名)正遭受着巨大的痛苦。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愿意放贷,而是说我们无法看到和理解这些小微企业的风险。”何志祥唾弃的银行也有难言之隐。
这是最近由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监督小组在江苏省举行的两次座谈会上两位主角之间的“0/对话”。
融资问题已经陷入僵局?苏州给出了一个新的答案。从征信开始,苏州建立了连接70多个政府部门的数据共享平台,搭建了31万家小微企业和近100家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桥梁,打通了“资本传递的第二脉搏”。
为什么苏州模式能够成功解决信贷缺口?苏州做了什么其他地方没有做的?这也是国务院财政委员会监督小组此行想要解决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银行和企业就像相隔的大山
对何志祥来说,现在500万似乎太遥远了。
“土地已经抵押,家里的拆迁户也已经抵押了。现在,它是遥不可及的,没有保证。”联系了几家银行后,何志祥意识到获得新贷款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一分钱难倒英雄们,如果他们得不到新的贷款,公司将无法升级其生产设备,海外客户的订单也将泡汤。何志祥始终认为,只要不到500万元的信贷问题得到解决,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何志祥的呼吁没有得到回应。在监管过程中,许多银行反映,并不是不愿向何志祥等企业提供信贷,而是类似企业的资质“难以看清”。“这些小企业的财务‘三表’根本无法参照,信息不规范、不完整,很多企业的现金流数据被打破。”江苏一家大型国有银行苏州分行行长无奈地表示。
因此,在实践中,这类报告的参考价值并不高。银行倾向于从企业公用事业、员工社保支付和报关等方面全面观察企业的真实运作。
然而,为了获得这些数据,银行必须与各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逐一讨论合作,获得数据,并实地调查企业的情况,这是费时、费力和昂贵的。“每个公司都有不同的情况。我们没有这么多的客户经理来管理许多小微企业。”上面提到的人说。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江苏省银行业每一位小额金融专业服务人员都要为近44家小微企业客户提供贷款,且人力不足。根据实践经验,当一个小额信贷工作者为30家小微企业服务时,他的精力和工作强度已经相当饱和。
多方数据的分散采集不仅影响效率,也给风力控制能力的提高带来挑战。因为准确的风险控制模型需要收集和交叉验证全面的信贷数据。
“企业工商、房地产、水电、海关和诉讼等权威信息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中。这些数据中有一些是不公开和不相关的,我们很难收集和获得它们。”江苏省一家地方法人银行行长呼吁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企业信用信息的“苏州模式”本土化探索
有没有办法整合银行需要的各种信息?
太好了。2014年,苏州成立了以国有资产为背景的苏州企业信用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用信息平台),并向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备案。该平台收集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公共数据,以进行整合和筛选。
有了这个平台,苏州小微企业“第一笔贷款难申请”的局面得以打破。今年以来,苏州已有1900多家企业通过该平台获得了“首笔贷款”资金。
“只要企业获得授权,系统就可以在各个政府部门收集企业的信息数据,并自动生成信用报告供银行查询。”在苏州银行总部,工作人员随机打印了一份刚刚完成网上融资的小微企业信用报告。在几十页的报告中,各种信息随处可见,从企业用电到法庭诉讼。
全面的信用报告不仅为银行节省了时间和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小微企业贷款的成功率。
细看上述小微企业的信用报告,该企业的财务利润并不好。然而,由于多环节、多维度的公共信息支持证据,小微企业的信用图景被完整地描绘出来,并且仍然获得银行贷款。
“信用信息平台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准公共基础设施。”一位信贷信息平台的负责人表示。该公共设施收集了72个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信息,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海关和土地,并积累了1亿多条仓储数据。
因此,在银行口中“看不见、摸不透”的小微企业,开始对信贷调查有了全面而清晰的描述。“了解你的客户”的银行对小微企业有了新的态度。从“第一笔贷款”的通过率可以看出这一点。
在小微企业中,那些首次申请贷款的人往往更难获得资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的抽样调查,在反映贷款难度加大的314家小微企业中,有14家今年申请贷款但被拒,其中13家是首次申请贷款。
苏州的信用报告“利器”改变了这种局面。截至9月底,通过苏州信贷信息平台对接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1900多家企业实现贷款“零突破”,累计“首笔贷款”资金121亿元,1196家企业累计信贷1140亿元。
将零变成整体:
社会信息共享构成了小额信贷的全貌
“苏州模式”能出口吗?
邻近城市苏州的一名当地政府官员哀叹抄袭并不容易。“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直接涉及不同政府部门和行政区县的利益。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牵头部门来协调和推动,否则就会分散而难以打造。”
“建立一个平台的最大困难是信息收集困难,持续推进困难。”作为推进平台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苏州市金融办的一位负责人也对此深有感触。“该项目涉及许多部门,一些数据库位于省级局。区县分散,行政系统支离破碎。一些本地数据有其他应用,所以不是所有的区县都能快速响应。此外,各部门系统的频繁更新也给信息收集的可持续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政府能否协调合作是一个成败的问题。苏州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之初,成立了领导小组,作为重点项目牵头,并制定了配套工作机制和任务清单。政策资源也同时受到祝福。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与苏州市政府联合成立了苏州信用信息系统实验区,进一步加快了该平台的试点推广。
“苏州模式”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在江苏省,另一个企业信息共享的解决方案——“银税互动”也在实践中。自2015年以来,江苏省税务部门与35家商业银行合作,推出了基于企业纳税等信息的“税务电子金融”等20多项金融服务产品,向纳税人发放了近1100亿元信用贷款。
全国顶级企业信用信息骨干系统也已建成。目前,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由中国人民银行信用信息中心集中统一,有3300多家金融机构进入系统,包括2500多万企业和组织的信用和非信用信息。
可以预见,随着信用建设的全面发展,企业的信用形象将日益清晰,小微企业沉睡的信用将被充分调动起来,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
然而,如何保证信用数据的合法合理使用,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工具在调动金融资源中的作用,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标题:“苏州模式”解决征信痛点 唤醒沉睡的小微企业信用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6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