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6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张木东

7月31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托管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2018年年会,主题为“深耕20年,憧憬未来——金融风险防控下的资产托管业发展”。会上,《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发展报告(2018年)》(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截至2017年底,中国银行业资产托管规模达到14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06%,境内存款占比达到83.6%,托管系数达到57.57%。托管机制在实现社会资金规范运作、促进资本市场繁荣、提高投资和交易效率、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益成为我国资产管理行业乃至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坚实保障。

本报告以“金融风险防控下的资产托管”为主线,回顾了20年来中国资产托管机制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和行业发展事件,全面总结了2017年托管行业的监管环境和市场发展,展望了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全面展示了中国资产托管行业的整体发展。

报告显示了资产托管机制在中国金融风险防控中的重要作用。资产托管业务涉及领域广泛,直接与资产管理机构和金融市场相联系。在我国的公共基金领域乃至整个大型资本管理领域,资产托管人致力于资产的安全托管和对投资运营的独立监管,推动了公共基金向最健全的制度和最规范的资产管理业务方向发展。国外金融市场和国内公共基金的实践也证明,托管机制在保护投资者权益、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监管机制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推广应用,在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宏观层面,托管人可以协助监管机构实现渗透监管,构建资产管理行业信用评估体系,监督资产管理人的投资行为,促进整个资本市场的规范运行;在微观层面,托管机制作为受托责任,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按照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对资产管理人的经营行为进行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安全保管客户资产,充分披露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社会信用水平,促进资产管理行业健康发展。

资产托管行业迎来发展新阶段

《报告》还指出,经过多年发展,资产托管行业覆盖面广,托管产品种类丰富。服务客户已经从原来的基金管理公司扩展到目前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养老公司、企业年金、海外资产管理机构、产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商业银行、高端客户等社会层面,正在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支持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服务社会,服务民生

资产托管行业迎来发展新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技术发展迅速,并广泛应用于金融交易和产品中,带来了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了金融业的改革和资产托管服务的创新。随着被管理产品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手段已经上升到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创新能力和差异化服务等综合服务能力的竞争。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金融技术开发托管产品,形成领先的托管技术和产品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信息交互、业务处理和增值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托管服务平台,构建全面、高效、准确的专业服务能力,提供大规模、批量、集约化、基于数据的托管服务,通过数据科学和行为分析深入挖掘托管客户需求,实现精准营销和差异化风险定价,提供增值创新服务,推动托管机构向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托管运营商转型。

资产托管行业迎来发展新阶段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报告》指出,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资产管理行业生态的进一步优化,资产管理的范围将逐步从股票、货币、债券、期货等市场扩展到国内外房地产市场。在外汇和海外资本市场,资产管理产品将日益多元化,不同交易策略和收益模式的结构性产品将不断涌现,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工具的使用将不断创新和发展,这将给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业务带来新的东西

资产托管行业迎来发展新阶段

“托管业务是商业银行突破资本约束和资本约束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同时,代管账户是资本流动的核心载体,是直接融资下资本流动的中心,是商业银行拓展账户、发展和维护优质客户的有效手段。”《报告》称,托管账户在托管机制下,连接直接融资的资金提供者和使用者,通过托管服务实现托管账户和上下游投融资企业账户资金的内部流通。托管业务可以串联支持资产管理、金融同业、金融市场、投资银行等业务,产生协同效应,共同推动商业银行整体业务转型,提升金融服务功能,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和水平。此外,资产托管服务范围和对象的扩大、制度和流程的创新以及经营模式的转变推动了商业银行整体业务的创新。

标题:资产托管行业迎来发展新阶段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