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0字,读完约5分钟
[摘要]去年,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首次超过江苏,居全国首位,其中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三项指标均居首位。此外,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自给率达到7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
广东正广泛向国家科研项目发送“英雄帖”。
10月15日,广东省科技厅率团赴北京召开广东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和创新政策推进会,征集港澳等全国优秀科研项目。这是广东省第一次打破过去只申报省内项目的单一局面。
这种“高调”与广东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的预期有关。在推介会上,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表示:“广东工业整体水平还不高,低端产业仍占很大比重,科技创新驱动力有待加强。一些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主要设备都是以人为本的。”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万璐认为这与历史原因有关。过去,广东科技基础和实力薄弱,大型复合网站少,导致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资源缺乏。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长江三角洲相比,广东仍有差距。“广东仍然缺乏国家科技带头人。培养领军人才的大型高端项目在广东落地较少,需要在政策上进一步突破。”
广东提出了这样的解决方案:遵循需求牵引,优化资源供给,尊重科研规律,发挥制度优势;聚集高端资源,加强支持和引导,发挥政策引导和科技规划体系的支撑作用。
下一步,广东将制定更具激励性的“广东科技创新政策包”和“加快广深科技(00021)创新走廊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新的“科技创新十条”及配套措施,并制定《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配套政策,以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
揭露名单制度和平行资助是亮点
本次推广会议的亮点之一是“名单披露制度”。广东省科技厅计划财务部副主任赵劲松在推介会上介绍说,针对目标明确的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将采用“破榜制度”向全国征集优秀的R&D团队和最佳解决方案。
什么是“名单披露系统”?根据官方网站发布的《关于征集适合借记系统的重大科技项目需求的通知》,省级科技部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纳入借记系统项目。例如,广东省的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提出了技术问题或重大需求,被科技部列入名单后,省内外的高校、科研机构、中小科技企业等相关组织和机构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反,当省内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成熟的符合广东产业需求的科技成果时,它们将组织具有技术需求和应用场景的企业在省科技厅上市后进行转型。
"这相当于供给方和需求方同时努力."赵劲松说,“曝光名单制”的目的是解决广东工业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在项目资金方面,根据协议由需求方和列表方实施,鼓励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将激励资金翻倍,省级财政资金给予适当支持。根据上述通知,项目总投资不得低于1000万元,实施期限不得超过3年。省级财政资金将给予项目总投资20%的财政支持,根据项目投资和进度分两个阶段拨付,分别在第一阶段企业投资到位后,以及经过中期评估和检查达到评估要求后拨付。
纳入成果转化范畴的项目应符合广东当前重点发展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至于如何选择要上市的项目,赵劲松当场提到了“平行融资”。“在项目选择过程中,如果经过专家咨询和论证后,有高成果、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我们鼓励研究团队之间的竞争,并可以给予平行资助,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赵劲松说。
这不是广东省第一次提出“平行资助”。《泰晤士报》记者发现,上月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制造业企业降低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修订版)》中提到,对经济、社会、产业和区域发展有较大需求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究,应通过“曝光名单”奖励和平行资助等新的项目组织和实施方式来进行,以支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这次促进会议是为了在科学研究领域实施上述“平行资助”。
"这意味着广东意识到实现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万璐告诉《时代周刊》,平行资助是为了促进科学研究的竞争,但资助比例的宽度应该适当考虑。“技术充满了不确定性。要把科研技术与发展阶段结合起来考虑,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说,过去,工业相对低端,R&D远离尖端技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当前的科技研发离前沿技术并不远,但考虑到科研技术的不确定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前沿技术,还要关注当前的发展进程。
上述《通知》提到省级财政支持单个项目的资金额度最多不超过2000万元,但没有提到对科研团队数量和资金额度的限制。
评价指挥棒:早点问专家,多问企业家
广东北移是响应社会各界推动科技发展的呼吁。
多年来,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率先在全国范围内以地方性法规推动自主创新,在广东省实施《自主创新条例》,引进自主创新成果研发、成果创造、转化和产业化等自主创新全过程措施;加大研发投入,总投资将从2015年的180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300亿元。
自然地为结果付出。根据省科技厅发布的《2017年科技工作总结》,去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首次超过江苏,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三项指标均排名第一。此外,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自给率达到7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高新技术企业33073家,居中国第一位。《纪要》提到:“广东已初步建立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正在加快。”
但广东的科研创新仍存在不足。据媒体报道,8月2日,省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与16个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就《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讨论。在听取了各职能部门的汇报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学成发表了有意义的意见。“从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来看,广东自主创新综合实力确实明显增强,但科研成果链尚未完全打开,空创新环境仍在改善等问题客观存在。”
以科研成果链为例,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商业化和产业化。源头创新研究、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都是科研成果创新链的关键。目前,仍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沉睡”在实验室中,无法与工业需求相匹配,或无法产业化。
但是,由于不同环节的参与者和关键要素不同,对结果的要求也不同。“例如,企业只需要对流程的某一部分进行创新以满足生产需要,但科研机构认为这些创新没有科研意义,其结果只能以论文的形式‘躺’在实验室和文献中。”工程学博士杨告诉《时代周刊》记者,就目前的体制而言,从科研机构的角度来看,技术商业化可能不如申请新项目,新项目既有资金保障,又有新的学术成果。
这与科学研究中的“指挥棒”有关。万璐认为,这既有制度的内在缺陷,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广东现有产业还没有走在前列,但随着产业升级,对基础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教育、科研需要及时对接。”此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头上都有“指挥棒”,但由于考核标准不同,它们往往指向不同的方向。
广东正试图调整这个“指挥棒”。在这次推介会上,省科技厅提到,收集到的R&D项目将建立以科技创新的质量、贡献和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确保项目成果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为企业所用,坚决防止项目验收单纯依靠论文、专利、研究生培养等指标,注重推进R&D成果在广东的转化和产业化。
对此,万璐建议,“早问专家,多问企业家”,在评价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尤其是企业家必须在成果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从而保证这一“接力棒”指向一致。
标题:揭榜制邀全国科研好项目落地 广东发力科研重转化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11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