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09字,读完约12分钟
个人行为是在线的,金融行为是数字化的,零售信贷业务有可能是包容性的,用户有可能按数量级扩大。随着各种智能贷款技术产品的兴起,进入门槛大大降低,甚至网站上频繁弹出的各种贷款分流页面也为借款人打开了方便之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遏制贷款援助灰色产业链的蔓延,避免个人还款能力以外的长期借款,防范过度的信用风险
按照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维度,赵茹(化名)不能进入贷款客户的“白名单”:她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也没有RV作为抵押资产。
然而,从2016年6月开始网上贷款,到今年9月资本链爆发还款危机,持续了两年多。赵茹通过13个网上贷款平台和7张银行信用卡借钱,借钱还债和支持贷款。在此期间,他甚至支付了2万元的学费,并参加了快速贷款融资和信用报告的培训课程。
赵茹认为,在贷款较多、门槛似乎较低的同一时期,国内个人消费贷款正经历着规模爆炸式的加速发展。截至今年8月底,不含汽车贷款的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已达8万亿元,不含各类消费金融公司和卡偿平台贷款的个人信用卡贷款余额超过5万亿元。
在数字经济时代,个人行为是在线的,金融行为是数字化的,零售信贷业务有可能是包容性的,用户有可能在数量级上扩大。然而,随着各种智能贷款技术产品的兴起,进入门槛大大降低,甚至网站上频繁出现的各种贷款指导页面也为借款人打开了大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抑制贷款援助灰色产业链的蔓延,避免长期贷款超出个人还款能力,防止过度的信用风险,值得关注。
两年内借了20个平台
“不是你不想还钱。如果你手头有钱,自然会还钱。”几天前,陷入个人贷款漩涡、债台高筑的赵茹,在首都内陆地区一栋即将翻修的大楼里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的采访。
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我被16个微信声音或电话打断,都是贷款逾期提醒或客服提醒。这让赵茹慌了。
2016年6月23日,赵茹收到一份关于民间借贷的传单,通过电话联系后,她第一次贷款5000元。几个月后,由于做生意需要资金周转,她试图在两个在线贷款平台上借10多万元。
赵茹从最初参与网上借贷开始,就开始在多个平台上借钱。
然而,需要偿还的钱越多,而且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即使利率不能年复一年地计算——我无法理解等额利息、等额本息和平均资本的还款方法。她在借款、还债、贷款还贷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2016年6月到2018年9月的两年多时间里,赵茹尝试了13个网上贷款平台消费分期付款和现金贷款产品,7家银行使用信用卡进行分期付款和现金支付。借流通,拆东墙补西墙。
其中,13个网上贷款平台累计本息41.5万元,最高单笔金额19.35万元来自一家私人信贷公司——心有信贷。当前累计未付金额为286,300元;7家银行的信用卡使用金额为24.05万元,最高单卡贷款金额为5.14万元,未偿总金额为8.59万元。
正常情况下,如果信用卡逾期,将收取0.05%的罚息,并收取滞纳金;上述13个网上贷款平台每天将支付0.05%~0.098%的罚息,有几个平台甚至会按日利率收取30%的罚息。
不难想象,随着逾期时间的延长,如果欠款不能立即还清,赵茹的欠款将继续上升。
灰色产业链扩散
根据传统金融机构的个人信用风险控制模型,赵茹绝对不是“白名单”上的客户,因为她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甚至没有房车作为抵押资产。令赵茹的家人困惑的是:她怎么能从这些大平台上借钱?
赵茹告诉记者,通过一个朋友的介绍,她参加了一个学费近2万元的“高价”培训班。第一课告诉学生哪些“借款人”没有被纳入央行的信贷信息;课程内容详细到“参与微信合作消费,关注网上银行,转移资金,参与其理财产品;与已开通网上银行的人进行资本交换的网络贷款权限,以及相关的消费。”
“两天一夜的线下课程学费近2万元,你可以免费上一次课。”赵茹参加了xx商学院在深圳龙华举办的工商注册课程。每个月,这些课程都在广州、深圳、重庆和成都教授。课程内容不同,每门课程的费用从200元到19800元不等。稍加辨析后,不难发现“教学内容”无非是信贷融资、快速贷款和信用调查。
不同的学费会导致不同的教学内容“含金量”,而200元一天的课程不会涉及太详细的内容。《证券时报》记者从该商学院的一位“老师”那里获得的课程显示,课程内容包括银行风险控制系统的分解、逾期汽车贷款、信用卡和网上贷款的漂白、如何快速发卡和增加额度等。据他说,商学院已经运营了近8年,只有不到10名“讲师”,每月至少在全国范围内举办4场讲座,每次有80,100到300名“学员”。
根据这所商学院以前的讲座介绍,更多的“学员”是个体商人。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当有一个线下讲座时,一些学生按照课堂上教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操作,他们当场就获得了近一百万的贷款。”
在课堂上,教学生操作超快速二次贷款的案例也成了该公司招生和提高学费的噱头。
事实上,从2016年开始,赵茹感觉到在贷款较多、门槛似乎较低的同一时期,国内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呈爆炸式增长,围绕其的各种灰色生产商业链也在快速发展。
这种人被怀疑打着所谓“商学院”的旗号进行灰色信贷融资,这不是孤立的案例。记者从一位现金贷款行业人士处了解到,龙华、深圳和上海浦东也有几家类似的机构在活跃。他们不仅以讲座的形式收取费用,而且还发展新成员,在第一层扩展他们,并在线和线下推广灰色信贷或现金支付业务。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北京网上贷款协会法律顾问肖伟提醒说:“一旦(学员)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专门从事现金和灰色融资课程的个人和组织可能成为典型的帮手。”将一起被定罪和判刑。”
短信轰炸
引导和促进贷款渠道的信息爆炸是赵茹向多个个人贷款平台借钱的另一个诱因。
在经历了几次网上贷款后,赵茹发现,她一打开浏览器网页、出租车软件和新闻应用,就经常看到网上贷款分流的广告推送页面,她的手机短信里也充满了这样的信息。正如网页分流是通过精确推送技术实现的一样,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在被各种贷款推荐分流信息堵塞的背后还有一套运行系统。
上海主要国际国内短信及验证码集团公司的一位业务人员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现金贷款平台和消费金融公司将与第三方合作确定信息内容,由第三方系统或后台团体发送出去;该组内容的价格不同,根据文章收取费用。单笔费用一般在0.5元以内。”
“随着在线客户的高成本,手机短信正成为越来越多平台的选择。向行业内两大在线借贷平台发送短信的费用一个月就超过300万元。”根据上述消息来源。即使简单按1元/篇计算,两个平台每月发送的短信也超过600万条,两个平台的贷款余额还不到全社会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的0.33%。
"网络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是网络广告法律关系的“三驾马车”. "小萨提醒说,网上借贷平台对这些广告的真实性负责。
“在传统的风险控制模式下,贷前、贷中、贷后,风险控制部门都希望在前端严格审批和授信,以控制坏账率。不过,市场部希望业务效率更高——低成本和大规模的客户获取。”上海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CEO黄表示,在激烈的竞争下,大流量、轻控风、广撒网的模式更加普遍。许多人群发难以忍受的短信,这只是随着科技发展而升级的各种贷款援助和营销工具干预和使用人们私人信息现象的冰山一角。
此外,网站上频繁弹出的各种贷款推荐信息等同于实时消费金融“教育”,没有区别,覆盖面广。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借钱消费。2017年,许多银行的信用卡余额同比增长超过20%。例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600,000)、兴业银行(601,166)和平安银行(000,001)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超过50%。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披露的信用卡交易额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
向全民借钱
记者看到,在赵茹的两部手机上,有小额贷款、信用卡贷款、分期付款(甜橙分期付款)、微音乐、安意花、兆联金融、京东白条和金条、蚂蚁借款、拍贷款等。,全部属于国内总行消费金融或现金贷款平台;七张分期兑现的信用卡来自三家国有银行和四家股份制银行。贷款很多,从1000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在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维度中,赵茹的信用资格获得的信用非常有限。然而,在数字经济时代,人们的行为是在线的,金融行为是数字化的,因此借钱的存取机制已经改变。
“先把嘴张开,让更多的用户使用它,这相当于降低了准入门槛,但给出的数额并不大。用户有行为痕迹后,依靠用户的日常借贷行为、消费交易金额等金融行为,进行数据模型推演,进而决定贷款或分期付款的金额。”一位资深行业风险控制员描述了一种知名消费贷款产品的用户筛选机制。
不难理解,赵茹为什么长期使用多个消费贷款平台,循环借款,反而增加了平台发放的金额。“尽管风险控制模式在不断地智能化、升级和演进,但不排除一些钻卡取现漏洞的新方式在不断出现,尤其是在消费信贷‘泛滥’的环境下,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上面提到的人说。
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负债表中居民短期消费贷款规模已超过8万亿元。这里的居民短期消费贷款是狭义的,即不包括抵押贷款和汽车贷款的居民消费贷款。
根据产业研究报告,“如果我们考虑到各种互联网金融公司、信用卡和卡补偿平台开展的消费分期和现金贷款业务,8万亿元的数据被大大低估了。”
从增速来看,2012年底,我行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仅为1.94万亿元,2015年超过4万亿元,2018年8月底达到8万亿元,这意味着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增长了近两倍。
担心信贷发放过多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麒麟表示,消费金融的兴起与金融机构资本成本的上升几乎是同步的,这可以理解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金融机构综合考虑风险、流动性和收益后的选择。
然而,随着消费贷款多渠道资本的增加,尤其是消费金融公司、现金贷款平台、信用卡补偿平台等之间的激烈竞争。不应忽视的是,过度信贷发放和多头债务分担的风险十分突出。
今年8月,荣360选择了十个行业数千人进行的信用贷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每月需要偿还的贷款(包括汽车抵押贷款)超过实际月收入;28.57%的人只能借新贷还旧贷,用消费贷款还其他贷款。据抽样统计,50.71%的受访者使用信贷(不包括汽车按揭)进行日常消费,其中90后出生的年轻人比例高达49.31%。
此前,新的消费金融公司覆盖了商业银行无法覆盖的长尾用户,但近年来,它们的用户群体出现了重叠。
一位行业前沿的信贷分流机构负责人表示:“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授权金融技术公司(包括交通)正在开放合作和开放边界。注册用户申请小额贷款、信用卡、网上贷款平台(p2p)和分期贷款等。、用户授权的交易数据、相关信用数据、运营数据——如用户申请、拒绝审批的原因、是否有逾期坏账、长期债务、平台的活跃时间等。是共享的。”
结果,缺陷的暴露正在加速。根据yeepay研究所的报告,从2015年到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从2.85%上升到4.11%,然后又上升到6.62%,呈现加速上升趋势。“从技术上讲,大规模消费金融业务高度依赖记分卡等嵌入式模型的批量自动审批机制,容易出现客户违约和集体违约等风险。”
国信证券(002736)首席银行分析师王建对信用卡贷款风险机制进行了解释,认为造成风险的原因只有两个:直接低利率或变相创新低利率、信用额度过高、进入门槛过低,导致收益无法覆盖风险。在最典型的余额补偿业务中,经过几年的繁荣,它变得疯狂起来,当用户的现金流不足以偿还贷款时,它仍然过分降低风险控制门槛来满足贷款需求。
然而,在包括王建在内的业内人士看来,与发达国家消费信贷的发展相比,中国目前的消费信贷仍属于增量市场,由于过度饱和,尚未达到大规模逾期的阶段。他们认为,在风险可控、业务可持续、居民杠杆水平合理的前提下,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仍然受到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标题:非白名单客户陷个贷漩涡:灰色产业蔓延 过度授信凸显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