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09字,读完约11分钟
贵州环境保护从无到有,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大力实施重大生态战略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坚决为污染防治打好基础。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多彩贵州的主旋律,在人们心中具有丰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正在加速成为现实。 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 在“保持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答卷上,贵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突出表现在: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率先启动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率先在全流域禁止网箱养鱼,率先出台生态扶贫专项政策... 贵州以最严格的制度、最高的共识和最强的措施,努力让人们在美丽的生态中获得更多的幸福。 清水:实施生态大战略行动的最高共识 毕节市大方县曾经有一条著名的“臭河”。现在,这条河早已被清澈的河水所取代。 五年前,为了治理葛荔河,大方县23名村支书和4名村民中的27人自称“河长”,主动承担了葛荔河流域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如今,已经灭绝的鱼和虾又回来了,格里河的生态经济已经初具规模。格里河只是贵州坚持与清水抗争的一个缩影。 贵州是“知行合一”理论的发源地,也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试验场。 1981年,贵州环保投资仅为1700万元,2017年增加到171.43亿元。 1996年,贵州的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1.7%,2018年上升至93.8%。 2007年,中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法院——清镇市法院生态保护庭在红枫湖成立,其“第一把火”烧向了磷化工企业贵州天丰化工有限公司,有效保障了贵阳市的饮用水安全。目前,贵州有10个跨区域生态环境法院。 2015年,贵州八大河流实施了“河流长度制”。2016年,全省八大流域生态文明体系改革全面启动,“河长制”延伸至乡镇。2017年,贵州将把6月18日定为“贵州生态日”,此后每年,各省的河道负责人将率先在该河巡逻。2018年,贵州率先将“河道长度制”纳入水资源保护条例,实现了对所有河流、湖泊和水库的全覆盖,确保了“一江一清”。 贵州把大生态作为三大战略行动之一,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贵州广大干部群众的最高共识和自觉行动。 青山:建设生态屏障的最有力措施 在贵州从江县坝下苗族村,每个孩子都刚刚出生。父母应该为他们种下一棵“生命树”,并细心呵护“生命树”的成长。这个人死后,他的后代砍掉了这棵“生命树”并把它埋在棺材里,然后在坟墓上种植了另一棵树,这表明死者将永远活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思想深深植根于贵州各族人民心中。 赫章河豚,一个被称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通过植树造林,已经成为一个食物和森林丰富的绿色银行。 早在1998年,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唢呐生态博物馆建成并开放。1999年,世界上第一个侗族生态博物馆——贵州黎平唐生态博物馆建成... 除了3月12日的全国植树节,贵州还有植树的传统。每年春节后的第一天,省、市、县、村的五级干部和工人上山义务植树。贵州也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5个县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2018年7月,范静山被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13个世界自然遗产和贵州第4个世界自然遗产。 好的山和水孕育好的产品。贵州的绿色农产品因其安全性、健康性和有机性而受到全国消费者的青睐,风靡全球。“贵州产品出山”,从北到南蓬勃发展。贵州有2300多种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 生态文明作为“两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深入人心,也是发展高质量经济的基础。 蓝天:最多彩的贵州拒绝污染 多年来,“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已成为共识。 2018年,贵州9个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空的优良天数平均为97.8%,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良好。 同年,贵州开展了扬尘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加强了城市空气质量应急控制,完成了年度大气污染防治任务。空气质量良好的县日数比保持在97%以上。 贵州以最严格的要求为污染防治打了一场硬仗。到2018年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监察局移交给贵州的72个问题中,有68个需要整改,其中66个已经完成,整改完成率为91.7%。整改结果在同批次检查的省份中处于前列。 贵州严格实行生态环境破坏终身责任制度。自中央环保督察和“回望”以来,贵州共查处了683名领导干部的责任,其中地级干部21名,县级干部96名。 作为中国第一个茶叶种植大省,无公害“清洁茶”名声大噪,是消费者对贵州生态环境的最佳赞誉。 净土:最大限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自2009年以来,贵阳连续举办了十届生态文明论坛。贵阳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将中国的智慧和中国的生态保护方案传递给了全世界。 2014年,贵州率先颁布了第一部省级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颁布实施了30多项配套法规。 贵州先后启动了“改造千家企业”和“引进千家企业”工程。共淘汰10吨以下燃煤锅炉171台,淘汰黄标车和旧车25.9万辆,处理历史遗留重金属废渣746万吨。 为推进“保净土”战役,贵州率先开展土壤污染详查,控制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建立污染土地环境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完成历史遗留重金属废渣治理项目41个,处理废渣近2400万吨。 贵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实施了10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设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司法机构,颁布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创新措施,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生态立省”到“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从“把握发展与生态的两条底线”到将“大生态”列为三大战略举措,贵州不断发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强声音。 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居中国首位 2018年7月,在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范静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3个世界遗产和第13个世界自然遗产。这是继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喀斯特和石屏喀斯特之后的贵州第四个世界自然遗产,贵州的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已跃居中国首位。 全国率先在磷化工企业实施“以渣定产” “以渣定产”是指以当年生产的磷石膏量来确定下一年磷肥的产量。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第一次。2018年4月,贵州出台了“以渣定产”政策,按照“谁除渣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将磷石膏生产企业消耗磷石膏与生产磷酸等产品挂钩,迫使企业加快磷石膏资源的综合利用。瓮福和林锴在磷石膏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将磷石膏开发成清洁环保材料和防火材料,用于生产预制建筑墙体、自流平石膏、新型建筑砂浆等建筑材料。贵州在磷石膏的消费和利用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熟的技术和方法。 贵州石漠化治理模式 “青龙模式”。“青龙模式”是喀斯特山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即在高海拔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是一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的发展模式。2010年,国务院扶贫办决定在贵州13个省43个县全面推进和继续巩固“青龙模式”,实现保护生态和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双重效益。“顶级祭坛模式”。贞丰县北盘江镇丁滩区,在海拔1000米以下石漠化严重的地区,不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发展以辣椒为龙头的生态农业,形成了“猪—沼—椒(果)粮”的生产模式,被称为“贵州模式”,得到普遍认可。“关岭模式”。关岭自治县班吉乡通过变坡为梯,在花江斜坡上以900多米的落差和50度的坡度堆砌石梯,以土为田,在坡改梯工程创造的连片耕地上种植胡椒、砂仁等香料,形成了“变坡为梯——小水利——经济作物——科技兴农”的经营模式。 毕节“五子入校”的经验 毕节通过对山、水、田、林、路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创造了“山上植树、山坡植树、山坡种草、绿肥铺毯、乡镇企业、庭院经济、山下多种经营、大田坝低产田和土壤改造、水利建设、农业科技兴粟”的“五子” 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 2015年,贵州制定了《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以县村造林和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为起点,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对符合政策条件的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实现森林经营水平和管护效果的显著提高,显著改善郊区、村庄、通道和公园的植被景观效果。把林业培育成为生态建设、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的增长点,建设贵州省生态文明示范试验区 自“河长制”启动以来,黔西南州高度重视丰丸湖水域的生态环境管理,成立了州丰丸湖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并在州指挥部下设兴义和安龙两个子指挥部,形成了丰丸湖水域检查整治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图为丰丸湖。张德厚 五级干部自愿种树 2015年以来,贵州省、市、县、乡、村干部率先义务植树,这是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各族人民落实金平总书记关于保持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实施三大战略行动、建设三个国家实验区的重要指示的重要举措。四年来,全省共有5372.25万人参加了植树活动,义务植树2.2144亿株。贵州森林覆盖率以每年2%的速度持续增长。 五级河流长度系统 2009年,贵州在三岔河流域实施了环境保护河流长度制度,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试行河流长度制度的省份。在按照中央要求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流长度体系的基础上,贵州将河流长度体系延伸至农村,实施五级河流长度体系,到2017年底全面建立河流长度体系,实现河流、湖泊、水库全覆盖。该省有22,755名五级河流主管和11,220名河流和湖泊监督员,分布在4,697条河流和湖泊中。 绿色经济“四型”产业 围绕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发展,贵州提出了四类工程包,包括山地旅游、大卫生医药产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林业产业、饮用水产业、大数据信息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型建材产业和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等15个具体产业,共400个项目。 对破坏生态环境的“零容忍” 贵州多年来一直将“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严格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省人民对破坏生态环境,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巩固和加强生态环境优势,持“零容忍”的坚定态度。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绿色贵州建设,发挥“两把剑”和“两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发出“拒绝污染”的强烈呼声。 空燃气优良率居全国前列 2018年1-12月,贵州省9个中心城市空气质量好的平均天数空的比例为97.2%,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9个中心城市空气质量空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88个县(市、区)中,燃气质量平均优天率为97.7%,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燃气优天率居全国首位。
标题:【生态文明@湿地】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大踏步前进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dl/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