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02字,读完约4分钟
蜡像艺术家周雪蓉。近日,董纪记者赴广东省中山市采访大象东方蜡艺及“大幕开”蜡像馆创办人周雪蓉时,她正带领团队创作一批以粤剧为主题的著名蜡像作品。
“粤剧起源于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透过蜡像这种超现实的视觉媒介,各种著名粤剧的魅力能够重新为大众所知。」从事蜡像艺术创作20多年的工艺美术大师说,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应该通过蜡像艺术的探索和创新来提升。
周学荣对齐白石蜡像进行了色彩调整。早在1999年,周雪蓉就开始探索蜡像的创作。现在创意团队已经从几个人发展到50多人,她和她的团队已经创造了600多个蜡像。
走进中山大象东方蜡像馆,科学家袁隆平、画家齐白石、毕加索、伊丽莎白二世等。可以说,名流们都瞬间“喜滋滋”地展示在他们面前,这让人们感到头晕目眩。
蜡像是一种“三维摄影”的超现实雕塑媒介。据了解,蜡像材料比普通雕塑更适合还原物体和图案的视觉肌理,它所创造的人物形象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克隆”感,这不仅具有很强的审美欣赏性,而且对更真实地还原历史人物的故事有着独特的作用。
周学荣表示,要成为一个逼真的蜡像,必须在制作的前期进行数据收集和动态规划设计;中期的雕塑、转模、上色、植发等复杂环节;后期整体调整,空房间、照明、服装和环境设计。这将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每一个过程都需要由有经验的工匠来完成,如雕刻家、制模师、化妆师、头发移植艺术家等。”她说,每一个细分环节都需要最终统一在蜡像的整体视觉上,从而达到蜡像制作的最终目的。
周雪蓉站在蜡像前。董纪·周学荣在长期的艺术创作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出了“视觉DNA”的概念。她认为蜡像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像其他视觉艺术一样,试图通过物体的物质特征来传达物体的“生动性”。相对于二维绘画空,三维传统雕塑空,现代摄影和多媒体艺术借助机器传达各种肌理的还原,蜡像的材料媒介和艺术形式能够很好地整合肌理与各种色彩之间的各种关系。
周雪蓉说,目前,在蜡像制作中,不仅有皮肤纹理、皱纹、斑点、黑痣、头发等纹理。蜡像与真人的蜡像几乎一样,从而达到“骗人”的效果,而且蜡像的性格、举止、气质甚至职业身份都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来。
《蜡像艺术家》是周雪蓉的代表作之一,以当代著名超现实主义画家冷峻为主题,历时一年多创作而成。周学荣认为,蜡像艺术家的头发、服装、眼镜、椅子和画笔都取自冷峻本人,这使得作品的意义超越了蜡像纯视觉保真度的语义界限,获得了许多更深层的“视觉DNA”概念的可能性。
在周雪蓉的艺术观念中,一个优秀的蜡像还应该有一种超越视觉“逼真”语义场的生命温度,并能触动人心。"没有生命温度和灵魂的蜡像只是一个标本."她说。
作品在中山大象东方蜡像馆展出。作为中国最早从事蜡像创作的机构之一,东方大象已经在雪兰莪、马来西亚、广州塔、鼓浪屿、厦门、拉萨、西藏等国内外各地建立了名人蜡像馆,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欢迎,成为旅游、休闲、娱乐、教育打卡的必去之地。
“我们的蜡制品在艺术思想和技术材料方面都可以与国外最高水平的蜡生产机构相媲美。”周雪蓉说,世界闻名的蜡像馆——杜莎夫人蜡像馆,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品牌商业运作的确独树一帜。作为中国人办的蜡像馆,应该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突出自身的文化和民族特色。
“作为一个蜡像艺术家的小系列,我的梦想是把窗帘变成中国的一个国家品牌蜡像博物馆,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周雪蓉说道。(记者程井伟)
标题:蜡像艺术家周雪蓉:十年“别出心裁”打造国家品牌蜡像博物馆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