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3字,读完约4分钟
“你还记得曾叔叔吗?他家的“镇店之宝”,一米多长的巨型肉苁蓉被预订一空在上海交通大学“绿色公益”实践小组的学生联络小组中,这个消息让每个人都非常激动——似乎“云公益”已经在准确地帮助穷人方面发挥了作用。
“曾叔叔”是甘肃省民勤县的一个大型肉苁蓉种植户。许多年前,他只靠购买药材谋生。如今,他家种植的梭梭林已达4500亩,其中近2000亩嫁接了肉苁蓉和锁阳。今年春天,曾叔叔在网络平台上学会了挖肉苁蓉现场,让千里之外的顾客大饱眼福。像“镇上的宝贝商店”这样的单一订单可以卖到几千到一万英镑。推动所有这些变化的是一群来自上海的“90后”。
在上海交通大学,有这样一群志愿者。从2015年开始,他们每年夏天都要穿越2000公里,来到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小县城民勤,开展防风固沙工作。曾经,这里的沙漠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吞噬了这个小镇。当地人有一种用麦秸做方格来固定沙子的方法,所以团队成员把这个团队命名为“绿色网格”。固沙后,梭梭树在广场种植。腐烂的麦秆可以为植被提供养分,因此绿色可以深入沙漠。
到达民勤的志愿者发现割草很困难。像火一样的太阳,频繁的沙尘暴,缺水缺粮,躺在地板上,住在简单的帐篷里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但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激发了“绿色人”。在过去的四年里,他们组织了来自40多所高校的5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修复了2000多亩黄沙,种植了3000多种治沙作物。“最初的团队是10个努力工作的人。现在这个团队已经扩展到上海的许多大学,甚至四川的大学生也加入了这个团队。”“绿色公益”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刘说。
“我们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如果治沙能创造经济价值,当地人可能会主动去植树。”据刘介绍,志愿者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治沙循环模式:将肉苁蓉等高经济价值作物嫁接到低经济附加值的梭梭树上,既能为当地村民创收,又能进一步刺激村民种植更多梭梭树。这样,在实现环境治理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精确的扶贫。为了优化这一模式,他们邀请多所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民勤指导肉苁蓉种植技术,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与民勤县人民政府完成了精准扶贫对接工作。经过努力,治沙扶贫新模式取得初步成效,肉苁蓉和锁阳种植规模已形成7000多亩。
当种植经济作物时,销售就成了一个难题。在一年一度的志愿者行动中,志愿者将通过朋友圈、公共号码、快手、颤音等网络平台积极推广当地农副产品,并积极拓展产品销售。今年年初,面对突发疫情,民勤收获季节肉苁蓉、人参果等农副产品销售受到较大影响。
“人参果在一月份开始销售,但它正在赶上疫情。人参果滞销,当地政府和电子商务平台推了它。我们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向我们的朋友圈寻求帮助。我们很快想到,其他农产品会有问题吗?我主动联系了在实践中过夜的家人。肉苁蓉已于3月份上市,我们鼓励它们进行云直播。”刘·说:“由于梭梭的种植和肉苁蓉的采挖过程对许多城市人来说是非常新鲜的,而且以一种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民勤的沙产业。”
因此,志愿者联系了在服务期间留下来的农民,鼓励他们开淘宝店,利用朋友圈进行宣传,通过快动颤音等视频平台直播商品,并通过手机屏幕录音和电话指导讲解如何使用网络。
“我真的要感谢这些志愿者,感谢你们的网络,让我们的优质农副产品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我现在手里有一万多把扇子!”“曾叔叔”谈及近年来做得越来越好的沙制品直销店,他的喜悦溢于言表。
参与这一独特的“网络教学”的志愿者也表示,在为国家协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关键时期,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精准的扶贫工作中来,这不仅体现了大学生的责任感,也给了他们充分的成就感。
“像我们这样已经连续4年参赛的老队员已经和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有句谚语说,“当你老了,你的国家就是你的家乡。”就像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回家一样,当你去那里的时候,你会感觉像回家一样。所以我们希望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刘对说道。
“直到风沙停止”是这群志愿者的口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群“90后”用青春守护着绿洲,热爱农民。冬天到了春天,腾格里沙漠的梭梭已经生根、发芽、吐叶。直到今年夏天,一批新的绿色志愿者将前往腾格里沙漠,在沙漠中播种千千伟大希望的种子。(记者周)
标题:守护绿洲帮助穷人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2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