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80字,读完约8分钟

■本报记者孟戈■李多清王永春

12月7日,农历24节气的“大雪”。然而,在合肥市包河区巢湖北岸的大圩围堰湿地,阳光散落在水面上,一群鹬鸟和一些来湿地过冬的不明鸟类在波光中飞停,这样的场景在整个湿地随处可见。

“候鸟停了,这是一个水生植物丰富的好地方。无论什么季节到来,大榭都会给你一种别样的感觉。”包河区党委委员、农林水务局副局长吴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作为合肥市四大中心城区之一,大围良好的生态环境得益于农业保护。近年来,包河农业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其作用和作用却日益增强。它不仅是城乡一体化的催化剂,宜居城市的安全阀,也是创新经济的孵化器。它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梅包河的质量标志和竞争力。

合肥包河:农业成为创新经济动力源

“三大便宜货”:城镇握手的地方

圩区位于湖与河的交汇处,是包河农业集中的过渡区和标准农业区。“魏”是当地乡镇命名的基本词汇。合淝人习惯称大围镇为董大伟,以区别于毗邻的大张圩和牛叫大围。”大圩一年富,泸州三年满。”“大徐熟了,合肥满了。“魏在合肥历史上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目前,农业在整个地区的比重不到0.5%,但与历史相比,其地位和重要性都有所提高。包河区大徐镇党委书记钱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合肥包河:农业成为创新经济动力源

“我已经三天没看到绿色了,我的眼睛里满是星星。”这是合肥人对当地大围菜情有独钟的写照。像许多一、二线城市一样,包河农业需要在农业资源不足的“小空房”里“小而大”,做好城市农产品的应急保障工作,既满足了城市的需求,又展示了周边农村。另外,包河靠近巢湖,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是重中之重。双方都注重“弹好钢琴”

合肥包河:农业成为创新经济动力源

另一方面,包河流域农民人均耕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然而,由于就业机会多、城市经济辐射等诸多因素,城市地区农民相对富裕,对土地收入的需求不高,土地流转意愿不强。因此,在包河,整个村子很难转移,而且几乎没有大规模种植者,每轮都有几千英亩。

在多重约束下,保和是如何做到的?种什么?如何种植它?谁来种植它?这些困扰现代农业的难题是如何解决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答案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是,通过土地流转,整个区域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单个主体经营面积在10亩以上至数千亩之间,其中约80%的主体平均种植面积在50亩左右。个性是包河80%以上的新商业实体是外国家庭,这些外国商业实体主要是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企业。他们在科技、人才、资本、信息和市场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合作社、财团等形式,调整当地和周边种植者的结构和规模,从而实现农业的整体水平。

合肥包河:农业成为创新经济动力源

走进位于包河区牛叫大徐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鲁花种苗有限公司基地,六个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多跨温控玻璃温室蔚为壮观。基地负责人曹传渠是上海市农委引进的“70后”优秀人才。他于2011年回到合肥从事苗木种植。现在,苗木年产量近5000万株,占安徽市场份额的80%以上。该基地与许多大学合作,打开了生产、教育和研究的链条,并为许多品种的幼苗制定了地方标准。

合肥包河:农业成为创新经济动力源

何吴明也是安徽舒城的“70后”,2011年也来到了包河。他首创了独特的种植方法“一英亩只种六棵葡萄树”。从每年的7月初到8月底,他家一公斤葡萄的平均售价在20-30元之间,在上海卖的葡萄卖到50元/公斤。“起初,当地人不相信,但看到好处后,每个人都改变了种植方法和品种。我们成立了葡萄协会和葡萄联盟,并加入了联盟的44个成员。经过几年的示范,我们逐步统一了种植标准和技术,推出了大榭葡萄品牌,在明年高标准种植产量保持不变后,我们将与上海签订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合同,收入会更高。”

合肥包河:农业成为创新经济动力源

包河有10万亩农田,这已经成为一条红线。它过去是每年一种小麦和一种蔬菜(冬小麦和夏油菜)。目前,所有大田作物已全部退出,主要集中在蔬菜、种苗、花卉、葡萄、水生蔬菜和水产养殖六大类,包括3000亩地菜、7000亩大棚菜、1万亩水生蔬菜、30万平方米多跨温控温室和4万亩优良果林。综上所述,主要做法有五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确定六大适宜产业;二是引进外来人员来带动村里“生活”;三是走“科技+农业”之路,提高产品质量和行业抗风险能力;第四,政府放手,只提供公共服务;第五,充分发挥外资企业的主导作用和本村农民的主体作用。

合肥包河:农业成为创新经济动力源

“结构调整,从种类和数量上说,是增加新产品和精品,减少‘主要产品’和大田作物。”钱兵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传统的单一农业生产功能已经转变为集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科技示范功能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三大集市已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休闲生态氧吧和农耕文化的传承平台,城乡交融,乡村成为城市的亮点。

合肥包河:农业成为创新经济动力源

都市农业:“孵化器效应”

“从包河的做法来看,因为没有办法推广整个村子,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的过程要慢一点,但是一路上,稳步前进,项目一个个成熟,充分利用了市场。角色,农民满意,企业实体满意。”根据吴的分析,都市农业的社会效益因其范围广而具有明显的潜力和滞后性,并与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交叉,呈现“孵化器”的特征。在包河,它的孵化效果体现在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

合肥包河:农业成为创新经济动力源

孵化直接显示“一个接一个”。

每年七月,当葡萄成熟时,一年一度的葡萄节将如期举行。在节日期间,人们要么停下来欣赏它,要么用手体验它,要么大声欢呼,伴随着笑声、音乐和鼓声,各种声音汇聚成一首农业旅游交响曲,葡萄节变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公园。在包河,像葡萄节这样的活动,如春季湖滨旅游节、马拉松等,几乎每个月都会举行。这些节日的理念是“现场有精品,街区有特色,表面有改善”,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的自然景观,也展示了悠久的农耕文化。每年都有新的变化。今年读完之后,市民们希望明年能充分发挥农业旅游的功能。

合肥包河:农业成为创新经济动力源

经验的传递和复制是测试结果的象征。沿巢湖16.8公里的主要旅游线路,“四季有瓜果、蔬菜、鱼鸟、花草”,乡镇有各种景点,吸引着人们。“人员流动带来了资本和技术、政府引导和市场作用。近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加速流向生态良好的地区,我的许多朋友都转向了农业。”他对吴明说。

在合肥市包河经济开发区互联网工业园区,毗邻大徐,安徽合肥多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广泉开发了一种专用于农药喷洒的植保机器人。今年,更多的农业无人机“承包”了整个地区的农药喷洒任务,每小时喷洒50多亩农田,既安全又高效,而且不会卷苗。秦广泉告诉记者,五年前,该地区的一个大种植园主发现了他,并提出用小飞机喷洒农药的想法。他觉得这是一扇窗户。在此之前,公司的无人机应用定位没有细分,市场销售不好。经过五年的不断改进,他们开发了十多种专用于农业的机器人产品,现在他们已经申请了150多项专利。这一定位使多佳农业成为国内植保机械行业的领导者。

合肥包河:农业成为创新经济动力源

"寻找合适的项目,农业可以长期投资."秦光泉腹诽道。目前,虽然保和从事农业劳动的人不多,但第一、二、三产业已经有机融合,农业不再是一个弱质产业。每亩耕地的平均效益接近5000元甚至更高,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次产业呈现“第一次生产带动第二、第三次产业,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城乡全面互动”的态势。

间接孵化表明“生态资本”成为“高端积累”。

保和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和全省唯一的安徽创意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合肥)基地。2017年初,滨湖卓越城建设正式启动。滨湖卓悦位于巢湖周边16.8公里的金湖海岸线上,东临大徐旅游风景区和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高端产业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是卓越城市的由来。依托生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卓悦的目标。例如,卓悦着力打造七大平台:文化花园、卓越中心、休闲旅游度假区、全球创新中心、城乡旅游区、明日之城、惠杰雨巷。这些平台既有产业又有环境,它们也是包河新景区的一部分。

合肥包河:农业成为创新经济动力源

“卓越城以培育文化创意、健康休闲、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重点,形成生态总部集聚区。自建设以来,在聚集高端元素、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包河产业发展的高端平台。”包河区委书记戈锐表示,随着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包河都市农业所在的空房型结构正在向以都市经济为主体的创新型空房型结构转型,一条崭新的豹妹河正在形成。

标题:合肥包河:农业成为创新经济动力源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13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