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3字,读完约3分钟

许多专家表示,供给面结构性矛盾仍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不应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放弃供给面结构性改革。未来的重点是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层次,停止向僵尸企业输血。

“三比一、一滴一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专家认为,目前的“三比一、一减一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矛盾。

“供应方结构改革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在过去两年中,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反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三比一、一减一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去产能方面,重点是钢铁和煤炭,产能过剩和库存过剩问题得到缓解,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高,债务水平下降。在去杠杆化方面,宏观杠杆率稳定,企业杠杆率下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基本得到抑制。此外,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来降低成本和弥补缺点。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矫正要素配置扭曲

值得注意的是,供应方结构改革面临一些矛盾。王一鸣说,例如,在产能削减方面,煤炭和钢铁行业淘汰了大量落后产能,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淘汰。特别是,国有僵尸企业仍面临债务处置问题,现行债务处置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去杠杆化相对较强,在短时间内产生政策结疤效应,对金融市场影响较大。在降低成本方面,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降低税费,但企业觉得这并不明显,需要找到症结所在。就短板而言,目前最大的短板是核心技术“卡脖子”。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矫正要素配置扭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目前仍有三个结构性失衡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即实体经济中的供求结构性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失衡、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的失衡。明年,我们应该更多地利用市场化和法治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巩固“三比一、一减一补”的成果。

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看到经济运行稳定多变,变化中有隐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对此,杨伟民表示:“短期因素和短期反映是长期结构性失衡。供给面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其根源是要素配置的扭曲。我们必须坚持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坚持纠正要素配置扭曲的改革方法,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弹性,保持经济的长期基本面。”

王一鸣表示,不应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放弃供应方的结构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应容忍经济增长放缓。在适度稳定总需求的条件下,供给侧结构改革应该是主线。

杨伟民强调,为了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即使最好的宏观政策如果不被用来刺激微观主体的活力,也无法发挥作用,因为所有的gdp都是由微观主体创造的。此外,为了提高产业链的水平,有许多核心技术由人控制。虽然产业体系比较完整,但一些产业链比较脆弱,因此有必要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水平。

“供给方结构改革的立足点是改革,根本出路是深度市场化。”王一鸣认为,应该停止向僵尸企业输血。僵尸企业占据了大量资源,包括财务资源。如果他们想“储蓄”,他们也应该投入更多的财政资源。清除僵尸可以大大降低杠杆率,释放的资源可以分配到更有效率的领域。

王一鸣表示,要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必须通过市场竞争、外部压力和市场化激励,尽快克服核心技术的“瓶颈”问题。要平稳经济周期,实现生产要素市场化、要素自由流动,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开放供求、金融和实体,形成最大的联动效应。

标题: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矫正要素配置扭曲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13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