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005字,读完约15分钟
石墨烯产业化在中国的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迅速和复杂。自2018年以来,石墨烯产品的应用迅速进入集中推广期,企业主体逐渐进入“适者生存”的季节,推动行业进入“做减法”的新阶段。
石墨烯产业化在中国的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迅速和复杂。自2018年以来,石墨烯产品的应用迅速进入集中推广期,企业主体逐渐进入“适者生存”的季节,推动行业进入“做减法”的新阶段。
一方面,经过前期概念引入期和产业化突破初期,中国石墨烯产业呈现出向杀手级应用阶段迈进的新特点,行业清理和加速,优胜劣汰开始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由政策、学术界、行业和企业构建的生态圈中,干扰、错位甚至缺位始终存在,成为中国石墨烯产业化演进到下一阶段的重要制约因素。
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许多生产、学习和研究领域的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石墨烯产业化已经走向了一个关键节点,至少有三大问题已经成为石墨烯能否顺利实现“节点转型”的关键。
提问:
如何运用金字塔打破游戏?
“如果石墨烯产业化在2017年进入从概念到产品的初始阶段,并从产品过渡到大规模生产,那么从2018年起,中国石墨烯产业将开始进入杀手级应用的新阶段。”石定寰是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做出这一判断的。
石定寰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战略研究小组组长、前国务院参事。近年来,他将注意力转向了新能源领域,石墨烯是最重要的细分领域之一。“从最近举行的2018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上展示的应用成果来看,石墨烯应用的快速发展势不可挡。无论是石墨烯保暖服、防弹背心、石墨烯节能幕墙还是环保涂料,石墨烯都是从以前的基础研究开始,过渡到应用开发,再到应用示范,并在每年都能看到新的突破。”石定寰说。
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意淳也认同这一观点。他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自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发布《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中国石墨烯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国石墨烯产业应用引领世界,应用市场遍地开花,产业格局初具规模,石墨烯技术正逐渐走向生命;与此同时,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规划明显加快,产学研合作已深入产业链,品牌竞争格局即将形成。”
石墨烯被称为“工业味精”,其独特的电学、热学和便携效应正在逐渐发挥。以石墨烯加热为例,徐东光电(000413)和2D碳等石墨烯水龙头凭借其快速加热、节能舒适、健康理疗等多重优势,在石墨烯电加热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有利于解决中国北方清洁加热过程中天然气短缺的问题。石定寰认为,石墨烯加热的大规模工业应用前景值得期待,因为它符合国家煤改电政策的调整趋势。
随着工业应用的快速发展,石墨烯概念股在a股市场十分活跃。作为传统煤化工公司向石墨烯产业转型的代表,宝泰龙(601011,宝泰龙股价)在10月9日跌停后,10月10日再次上涨4%。就在去年,该公司董事长焦云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尽管石墨烯产品已经达到了量产水平,但销售方面没有市场,因此尚未量产。然而,从许多迹象来看,公司的产品准备一直在不断推进。就在今年9月,该公司的50吨/年物理石墨烯项目已经完成所有生产环节,并进入试生产阶段。
但“工业味精”的另一面也意味着相对缺乏高端应用。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曹曾经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虽然一些企业已经生产了石墨烯手机屏幕,但大规模生产仍然很困难;然而,在中国没有企业将石墨烯应用于高端电路。
下游行业缺乏石墨烯杀手级产品,令业内人士深受感动。徐东光电有限公司是最早进入石墨烯领域的a股公司之一。在石墨烯产业化方面,公司形成了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石墨烯电加热、石墨烯节能照明和石墨烯防腐涂层以及智能穿戴、柔性电池等四大系列产品。然而,该公司认为,杀手级产品目前已经出现。
徐东光电产业集团副总裁兼石墨烯事业部总裁冯卫东博士表示,石墨烯杀手产品的出现需要四个支撑。首先,空市场广阔,规模通常超过100亿元;其次,必须解决用户对高频应用的需求;第三,我们必须有不可替代的、可持续的解决工业痛点的方案;第四,就徐东光电而言,要更好地配合公司现有光电显示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这也导致石墨烯工业应用的“金字塔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一方面,下游应用企业陷入“空有产出,没有市场”的尴尬境地,导致利润问题;另一方面,商业应用是石墨烯原料大规模生产的决定性因素,这直接导致上游制备和外延产业许多领域的动荡。
不仅如此,延伸行业价格飙升的趋势已经扭转了趋势。方达炭素(600516),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26倍,2018年上半年石墨电极产品供需明显减弱,价格进入下行通道,其中550毫米大功率和超大功率产品价格有所下降。
“大规模生产低成本、高质量的石墨烯原料和石墨烯的商业化应用确实是当前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的两大瓶颈。总的来说,石墨烯正朝着产业化的最终目标快速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典型的工业化着陆方法是“沿途产卵”。尽管应用程序将区分不同的级别和场景,但在这一转换过程中的第一个“产卵”不能被视为低端。”石定寰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石墨烯不可能是今天和明天种植的结果,而国内石墨烯产业化的发展无疑会显示出越来越多的成就。”
第二个问题:
大企业和小企业如何健康竞争?
石墨烯高端应用缓慢,部分企业有“空产量但无市场”,这与上下游产业与石墨烯企业主体结构的对接问题密切相关。
被誉为“中国石墨烯产业的奠基人”的冯冠平,第一个担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的创始院长,进入投资和企业界已有20多年。他连续两次获得中国风险投资先锋奖。每当有人跟冯冠平开玩笑说他是“资本家”时,他总是一本正经地告诉别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并说出自己的微信号。
从学术界到工业界,冯冠平对石墨烯产业化的困境有了更深的理解。冯冠平创业多年以来的个人感受是,没有好的技术和产品,他是无法推广的。
2014年,第六种元素偶然发现氧化石墨烯可以用于涂料领域。冯冠平认为这是开发下游应用的一个很好的突破,于是他在江苏成立了多邦公司和多邦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当时,南通附近有很多风力发电厂,在建造风塔时需要石墨烯涂层。南通投资数亿元建设涂料厂。石墨烯涂层因其耐腐蚀性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材料。然而,许多油漆厂表示,原来售出的油漆可以在2-3年内更换一次,这可以给公司带来增量利润;然而,尽管成功开发的石墨烯涂层的使用寿命已大大延长,但它也让供应商赚了钱。”
同样的尴尬也出现在汽车领域的场景应用中。冯冠平介绍说,如果将石墨烯放入汽车外壳材料中,显然可以起到轻量化和抗老化的作用。然而,国外知名汽车制造商明确表示:“产品很好,但汽车厂十年内不会使用。”
一般来说,b2b商业模式最有利于石墨烯产业化的大规模推广,但由于下游客户利益的平衡,很多企业只能将注意力转向不太擅长的b2c市场。冯冠平认为这是石墨烯产业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我担任董事长的深圳王恩科技也在适应这一趋势,将石墨烯的应用场景转向物理治疗和测试等大型健康领域。”
除了上下游市场之间的博弈和拉动,石墨烯应用端大小企业之间的博弈也是制约石墨烯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根据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17年底,石墨烯相关企业已超过4800家,其中2017年新增1093家,主要涉及石墨烯的研发、制备、销售和应用。记者发现,在许多地方分散发展的背景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是主要的阵营。
总体而言,长三角发展较早,产业链最完善,形成了涵盖石墨烯制备、新能源、复合材料、热管理等领域的综合产业发展模式;珠三角地区石墨烯产业链下游应用市场发展迅速,尤其是石墨烯生产和设备制造;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围绕北京开展石墨烯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旨在推动低成本石墨烯和设备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逐步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联动和良性互动,进一步整合多种资源,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然而,在这些企业中,小型民营企业是绝对的主力军。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是第一位的问题,它受制于高端应用的长期高投资和高风险,所以在高端领域有少量布局是合理的。这种结构与国外公司如三星、ibm、诺基亚、英特尔、陶氏化学等促进石墨烯工业应用的公司有很大不同。
为什么中国强大的大型国有企业对石墨烯这种新材料缺乏热情?石定寰认为,这与制度有关。“国有企业掌舵人的任期周期通常在3至5年之间。内部机制往往缺乏长期的战略布局。通常,他们更愿意考虑能在三年内展示业绩的布局,而年度利润和税收增长率等短期指标也更受关注。因此,像石墨烯这样需要长期布局才能显示效果的新材料领域往往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冯冠平介绍说,石墨烯产业化在中国的推进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力量。首先,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回国的创业团队自2013年以来已逐步形成规模,主要分布在江苏常州、无锡等薄膜和氧化石墨烯制备企业;还有一支来自科学院的力量,以宁波磨溪和重庆磨溪为代表;此外,大学分校也是石墨烯产业化的推动者之一,但至今尚未形成强大的力量。
这种专注于小企业的“狼策略”,给中国石墨烯行业带来了许多相关问题。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找不到稳定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净亏损已经成为常态;另一方面,许多小企业容易盲目跟风,重复建设。
冯冠平指出,“不随波逐流的创新是快速推进石墨烯研发和工业应用的前提条件。”在中小企业主导的产业生态中,这一条件是不够的。”
石墨烯产业的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并不是没有优势。冯卫东说,许多小公司都探索了石墨烯产业化的道路,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产业生态,是石墨烯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中小企业可以尝试许多不同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国家也应鼓励大型企业投资,并取得重大突破。”
“如果你想促进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你肯定需要两者的结合。”石定寰对《证券时报》记者分析说,“一方面,要深化改革,提高大企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小企业也必须依靠创新,否则就没有生存。近年来,许多小企业与大企业合作,推动技术开发后的产业化。因此,大企业应建立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机制,将小企业纳入创新体系,并通过收购和参股将其纳入公司的产品应用开发。毕竟,小企业很难把握市场。通过鼓励大、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携手合作的机制,将是石墨烯产业化发展的更好路径。”
三个问题:
如何构建良性生态圈?
冯冠平认为,从2018年开始,石墨烯企业将逐步脱离以往的预热状态,行业将进入“做减法”的新阶段。“将来,一批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将会消亡;与此同时,一些创新型企业也将崛起。在这一过程中,三年内石墨烯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工业应用从低端走向高端,从小规模走向大规模。总体而言,石墨烯行业正面临关键节点。”
然而,在业内许多人眼中,支撑石墨烯产业的生态环境并没有随着石墨烯产业化的快速推进而改变。
评价匹配被认为是亟待弥补的不足之一。石定寰认为,石墨烯生态系统正在开始加速洗涤和沉淀,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高级别智库团队,并开始评估等支持工作。“石墨烯产业发展迅速,每年都有许多新成果诞生。除了顶层设计规划和假设之外,必须开始及时评估。例如,每年组织相关战略专家对陆续出现的石墨烯新成果进行评估,衡量哪些成果真正有价值,哪些应该淘汰,以便及时提出指导意见,指明产业方向。”
事实上,缺乏相关的评估工作一直被认为是近年来石墨烯行业炒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冯冠平表示,a股市场上有近60家与石墨烯相关的概念公司,但其中很多都打着石墨烯的旗号,只是作为市场价值管理的手段之一。“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当这些公司看到真正的石墨烯专家时,他们往往会害怕它,担心戴上它。”
冯冠平指出,“如果石墨烯在市场上的热情和厚望被推迟,最终将导致石墨烯产业在纳米、超导等材料领域的命运。狂热过后,它将完全逃脱,失望和不信任。石墨烯的研发和产业化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9月7日,一家a股公司的股价开始涨停。原因是恒大集团旗下子公司恒大科技计划根据具体估值认购一家石墨烯公司新增注册资本。然而,这一举动很快引发了交易所的质询,要求该公司补充披露目标公司亏损的原因,并给出重大风险警告。
“事实上,当任何新趋势出现时,总会有人想在行业中获利,并寻求个人利益。”石定寰分析说:“但也要看到,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市场整顿,那些脚踏实地推进工业化的相关企业正在得到市场的验证、保护和发展,投机甚至扰乱市场的力量正在受到制裁。石墨烯团队也正在进行调整。”
冯冠平用猴子、老虎和狐狸来描述中国石墨烯产业面临的生态环境,而狐狸则代表了市场上的投机者。“石墨烯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跨学科领域。学术界应该像猴子一样,站得高,看得远,引导老虎前进,找到猎物的方向;商业社会应该成为一只老虎,需要捕食自己来满足饥饿,也需要在市场的磨练中逐渐成长和成熟;福克斯可以被视为行业内的投机者,需要使用多种力量来实现规范。”
这个生态圈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相比之下,美国主要的石墨烯企业不仅有ibm、英特尔、波音等大公司,而且良好的创业环境催生了许多小的石墨烯企业,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从制备和应用研究到石墨烯产品生产到下游应用的全过程,对加快石墨烯的产业化和应用进程,实现产业布局的多元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我国已经确立了“企业+R&D机构+孵化器+加速器”的发展模式,但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石墨烯产业化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化路线、产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仍需进一步明确。例如,石定寰:“下游应用被反馈给科学研究。下游应用需要哪些性能产品,可接受的价格是多少,以及它们希望应用于哪些领域,科研机构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发。”
在2018年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上,李意淳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委托联盟组织专家评估当前石墨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出台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的政策,促进石墨烯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将重点在全国布局一批石墨烯应用示范基地,围绕石墨烯的重点应用领域推进市场,在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推动大众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角色。”
冯冠平还指出,从未来趋势来看,顶层设计和政府支持肯定会继续增加,但企业最终将依赖“市场”而非“市长”。“总体而言,要加大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形成全行业差异化竞争,避免各省市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地方政府而言,要引导石墨烯应用与地方产业规划相结合,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集聚效应,不断拓宽产业应用,完善工业园区创新机制和创业服务;石墨烯创新企业应重点突破石墨烯材料的高质量、稳定生产,打造示范应用的新领域和新渠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中国石墨烯企业最需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工艺。”
标题:石墨烯三问:产业步入减法期 生态圈亟待顶层设计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10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