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3字,读完约4分钟
该是开渠引水和种植水稻的时候了。住在平罗县通福乡桐城村的大粮农周最近忙得不亦乐乎:整理土地、施肥播种、挖鱼塘...今年,这个镇上有名的大粮食种植者做了一件大事:他不仅转让了600多亩土地进行水稻和渔业综合种植,而且还拿出最好的350亩稻田进行水稻和蟹类种植。
“稻蟹共生的模式是让水稻养蟹,蟹养水稻。在稻蟹共生的环境中,蟹可以清除杂草,吃田里的害虫,排泄物可以给田里施肥,改善水质,促进水稻生长;水稻还为螃蟹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地条件,互惠互利,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实现“一水两用,一田两收”的目标站在铜福乡绿色富硒水稻与渔业综合种植养殖项目的稻田旁,周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解释这一共生模式。
一次投资350亩优质稻田,努力培育稻蟹共生,这种底气来自周近年来的科学栽培之路。
46岁的铜城村农民周也是该村的党员领导。2009年,周利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1260亩土地转让给桐城村,并于2013年在平罗县建立了绿康林家庭农场。在惠民政策和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周的家庭农场逐步走上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我们过去在这个领域有30或50个领域。现在一个领域有35或50个领域,而‘小领域’已经变成‘大领域’,在各个方面都节省了。”周掰着手指说:“小块地变成大块地后,每亩劳动力可以节省40元,机耕费可以节省20元。测土配方施肥后,每亩可节约30元。现在,有了精密穴播机,每亩节省种子10公斤,也就是40元。每亩耕地可以节约生产投资140元。”
近年来,随着各项惠农政策和盐碱地改良工程的实施,桐城村抓住改革发展的机遇,成立了土地信用合作社,收集和储存了4000亩农民耕地,通过规划整合,将“零散”的土地变成了“大块土地”,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机械化程度和新品种推广率,而且还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感受到大规模种植带来的好处后,周着眼于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
“我们刚刚开始像农民一样种植土地。农民种了我们,种了几年,几乎没有收入。”周回忆道:“2015年以来,我们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努力选择成本较高的优质水稻种子,并成功运用测土配方、精量穴播等科学种植技术。每公斤种植的水稻比其他农民多。赚四美分。”2017年,当他尝到科学种植的甜头时,他拿出250亩土地,大胆尝试种植水稻和鱼类。种植的水稻比前一年每公斤多卖40美分。据测算,每亩土地从200元增加到300元,随着养鱼收入的增加,每亩收入增加了500多元。
“过去,这条沟里全是草。在过去两年养鱼之后,这里没有草了。水稻不需要施肥,鱼也不需要喂食。它无忧无虑,质量有保证,可以卖更多的钱。”周对说:
因为鱼,米饭是上等的,而因为米饭,鱼是昂贵的。据了解,通过水稻和渔业综合育种模式,估计每亩水稻产量为600公斤。按优质米价格和每公斤3元计算,每亩收入为1800元,秋收每亩收入为100公斤和1200元。因此,每亩收入可以达到3000元。
“过去,只有周曾在桐城村精量穴播500多亩。目前,在周等种粮大户的带动下,桐城村精量穴播6000多亩,测土配方施肥5000多亩,全县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增加60%。2019年,桐城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桐城村党支部书记马毅自豪地说。
多年来,通福乡抓住水稻种植主脉,积极办好项目,吸引资金,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和优质水稻种植园区建设,引进稻花香、季红六号等著名品种,扩大宁静系列优质水稻种植面积。2019年,以桐城村、永华村、新朝村、杏林村为核心区,建立了5个2400亩示范基地,2020年全乡推广水稻、渔业综合种植养殖示范项目8500亩。通过推广优质品种和优化种植模式,水稻生产迈上新台阶,成为石嘴山市最大的水稻种植乡镇。
过去“多而杂”、“小而散”的旧特征逐渐被“大而长”、“大而强”的新的连锁发展模式所取代。乡村复兴的美丽图景正在慢慢展开,鱼米之乡正展现出它最美丽的“表面价值”!(记者米振青马正礼)
标题:科学培育和描绘新时期的“鱼米之乡”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jy/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