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33字,读完约6分钟

涂有友因从古代医学书籍中提取青蒿素的想法而获得诺贝尔奖,这让人们意识到古代书籍蕴含着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古籍整理、保护和利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文脉和传统文化。

然而,经历了几千年的古书是如此的脆弱,以至于它们无法忍受诸如阅读这样的直接接触,而且它们大部分都存放在图书馆里,这对于专业研究人员来说是很难看到的。保护,很难使用;使用时,很难完全保护。现代数字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矛盾。

至此,我们可以理解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于2019年11月组织的第四次古籍数字资源共享联合出版的价值。全国20个单位在网上发布了7200多种数字资源,全国古籍数字资源总数超过72000种。普通读者也可以像研究人员一样免费在线分享古籍数字资源。

古籍数字化有多重要?中国古籍数字化的现状如何?本文试图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数字化带来了古籍的重新发现

对于那些研究文学和历史的人来说,拥有专有信息几乎意味着初步的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教授荣新疆说,古籍数字化带来了古籍发现的新时代。在数字目录和古籍全文出版后,我们可能会无意中发现重要的研究资料。在过去,我们只知道大型收藏,但事实上,许多小型收藏包含珍贵的古籍。

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说,由于古籍数字化,北京大学教授张丽娟和一个年轻人找到了《尚书·诸书》元刊的原刊本和杨府《仪礼图》的原刊本,这两个版本在过去都是未知的。自清代以来,明代对《元曲》进行了十次校订,发现原刊本甚至会改变原来的结论。

容教授希望古籍数字化能与学术界有更多的交流,并根据需要决定先出版哪些古籍。例如,在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时,广东、福建和浙江地方图书馆的家谱就变得很重要。如果国家优先支持这些古籍的数字化,将有助于我们占据学术制高点。

古籍数字化是文化的命脉

流传了几千年的古书就像浩瀚的大海。据统计,中国古籍有20多万种,50多万种版本。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文件,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国古籍保护规划》。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负责追溯家庭背景、修复和保护古籍,新闻出版署下属的相关出版社负责影印和出版,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负责古籍整理研究和人员培训。

数字浪潮改变了固有的秩序。古籍普查在网上注册,阅读在网上免费分享。数字身体双重保护原始书籍。如果我们不拘泥于物质形式,只考虑文化内涵,数字化甚至可以被看作是生活在国外的珍贵古籍“回家”的另一种形式。

容教授研究敦煌。1994年,当国内出版社为海外收集的敦煌文献制作黑白目录时,英国开始进行国际数字敦煌项目,将英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法国和韩国收集的敦煌古代文献的数字资源汇集起来,供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共享。容新疆很遗憾我们开始工作有点晚:“在讨论十三五古籍出版计划时,所有出版社都在计划整理多少书。我问,为什么不把古籍数字化,支持国家古籍整理基金的数字化?”

守护文化传承之根——中国古籍数字化现状扫描

他认为古籍数字化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命脉,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大规模数字化。

多头掘进对接贯通

国家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2016年,“中国古籍保护计划”成果“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础数据库”正式启动,书名、作者、版本年份、卷数等数据一目了然。

同年,“中国古籍资源库”启动,受到读者欢迎。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庆表示,由于原始版本扫描的清晰数据图像,点击率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增长了1000%和100%。2018年,老四“中国古籍资源库”排名落后于地方志,民国时期的中文书刊在页面浏览上跃居榜首。

中华书局利用出版资源作为古籍数据库。《中国古典古籍数据库》收录了中华书局等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古籍。该资源涵盖了经史子集的各个部分,包括二十四史、通鉴、新编学者集成、十三经与清人注释、史籍注释系列、经典文献基础系列、佛教经典选编等经典系列,并提供便捷的阅读、查询、文献引证等服务。除了“西南联大数据库”、“中国文史工具书数据库”、“中国文史学术著作数据库”、“海外中医古籍数据库”和“古代学者毕业数据库”外,他们还对外拓展,建立了“木刻年画数据库”和“中国石雕数据库”。其中,宋代墓志数据库是我国第一个网上发布的数据库。

守护文化传承之根——中国古籍数字化现状扫描

上海图书馆收藏了大量古籍。目前,它出版了8000多部家谱和470多部珍贵的公益古籍。考虑到图书馆图像资源丰富,但缺乏文本资源进行研究,采用“众包”的模式,动员公众和志愿者参与收集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利用每个人的知识剩余共同创造价值。

我渴望做一个长期的整体计划

所有的研究者都渴望支持全文检索,这需要巨大的精力和金钱,每本书都是一个小项目。

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窦指出,高校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是否存在重复投资。国家能制定总体计划吗?我们不仅需要数字资源,还需要数据资源。文本可以被检索,并且诸如当时的人、地方、家谱、地理信息和经济状况等信息可以被自由提取。这种方式将带来新的研究方法。归根结底,有必要将古籍资源库转化为古籍知识库,以便公众能够方便地识别、理解和使用。

守护文化传承之根——中国古籍数字化现状扫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少川建议,在书目描述中,新的分类应考虑包括一些广泛流传和经常使用的优秀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基础古籍数据库”、“汉唐藏书”和“国学藏书”。它应该属于多功能综合古籍电子系列;敦煌、族谱、地方志等特色数据库应属于专门古籍的电子系列。数字古籍作为一个新的品种,也应该纳入古籍普查和保护的范围,这也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如果联合出版后,它能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网上数字古籍网络,甚至链接到中国古籍的全球信息,那就更好了。

守护文化传承之根——中国古籍数字化现状扫描

古籍数据库的用户艾俊川表示,数字化是一种有效且永久的古籍保存方式。成千上万的古籍体现,这不仅有利于学者,也使业余文学和历史爱好者使用方便。(张志丹)

标题:守护文化传承之根——中国古籍数字化现状扫描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