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1字,读完约5分钟
中新网1月4日电(记者上官云)在国家图书馆,有一个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以下简称“缩微中心”),其中许多工作人员几乎需要处理数据、古籍、药水等。一整天,最后把发黄的文件变成缩微胶卷。
据了解,缩微胶卷可以保存数百年,供读者查阅或研究。比如著名的《赵藏》和敦煌遗书都有这样的保存形式。那么,什么是文件的缩微胶卷?那些电影是怎么制作的?
数据地图:读者参观微型阅览室。照片由缩微胶卷中心提供
赵臧等古籍的“拯救”之旅
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成立于1985年。到目前为止,有23个射击成员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副主任王浩说,自1985年以来,该中心组织国家图书馆抢救珍贵文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集中以缩微胶片为载体,全面开展抢救古籍善本的工作。作品,包括典型的代表作品,如《赵城黄金收藏》
“以昭城金藏为例,虽然严重受损的纸质原件已经修复,但读者无法经常使用。由于文献保护和文物保护的需要,大多数古籍,尤其是珍本书籍,都面临着类似的情况。”王皓介绍道。
他说,目前,由国家文献缩微行业牵头的缩微中心抢救出的古籍缩微品,不仅可以大大延长纸质图书的生命周期,而且可以方便学术界、公众和出版界随时阅读和研究。
王浩还提到,以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为代表的中国缩微事业,保存了大量的民国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等。
“500年一代电影”
王浩认为,就载体的存在而言,缩微胶片是最稳定和安全的形式,可以在恒温恒湿的仓库中储存约500年。根据这种计算,如果你再复制一代,这部电影可以再保存500年,而且质量没有太大的差别。
数据图:工作人员展示了缩微胶卷。照片由缩微胶卷中心提供
“缩微胶卷是直接拍摄的,是模拟图像。借助放大工具,它可以用肉眼识别,而且介质本身非常稳定。”王浩说,随着技术的发展,已经制作的缩微胶片也可以“数字化”。
据王浩统计,截至2019年,已有11.7万种18.9万种文件被微缩拍摄和抢救,通过微缩技术将7600多万页图像扫描成数字图像,其中大部分已上网供读者使用。
“许多古籍都很脆弱。如果已经扫描过,它们将从数字图像转换成缩微胶片。”王浩介绍,随着数字缩微胶片等先进技术和理念的逐步普及,数字模拟技术,即数字资源转换成缩微胶片的技术,正逐步应用于珍贵图书的长期保存。
从分拣到质检入库:“母片”之旅
在某种程度上,文件分类室可以说是文件缩微的起点。工作人员季承安正在整理和分类一批民国期刊,相册已经变成黄色。
"相对来说,他们状况良好."季承介绍说,民国时期的书籍和纸张一般都是酸化的,质地易碎。“这些期刊装订好后,应该列一个清单,列出书籍的名称,可以拍摄多少卷胶片,将来归档时上下文会更清楚。”
一些需要拍照的期刊文件。上官云
从文件室出来,拐个弯,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你就能看到拍摄室。微缩胶卷中心的工作人员马鸿旭坐在控制台前,准备拍摄一本民国的书。
镜头在正上方,快门是脚踏式的,左上角的灯可以调节适当的亮度说话间,马鸿旭熟练地“拍摄”了文学作品。“根据规定,67拍没有错误,同时也要尽可能避免切掉拍子,否则最初复印时关节很容易断裂。”
她计算出她一天可以拍1000次。如果你遇到折叠形式,等等。,重新调整拍摄参数会有点麻烦。“有时如果有问题,你必须重新拍摄,因为这部电影要保存很长时间,不能容忍任何错误。”
经过清洗、质量检验和数据编目后,合格的胶片可以入库。
用灰尘“战斗”,用数据和药水“恶作剧”
事实上,“文件缩微胶片”应该常年与古籍上的灰尘“战斗”,不分冬夏,穿梭于恒温恒湿的缩微胶片仓库,日复一日地与各种药液、数据和参数“战斗”。
自画像:一名工作人员演示如何“拍摄”文件。照片由缩微胶卷中心提供
"包装在胶卷里的合格影片是一部在黑色背景上有白色字符的‘母片’。"拍摄和技术服务小组组长范展示了一卷影片。“母片有两种规格,一种是35毫米,一般用来拍摄珍本书籍和报纸;一个是16毫米,通常用来拍摄书籍、期刊等。
“大师的电影非常珍贵。拍摄后,在此基础上复制一套拷贝底片,然后将母片放入仓库长期保存。”范介绍说,“复印底片可以用来复印,供读者查阅,或者恢复文件的原始尺寸,也可以用来展览。”
王浩则做了一个小小的计算。他说第一代母片是用16毫米或35毫米胶片拍摄的,一卷母片是30米。如果把所有成员图书馆抢救出来的缩微胶片的长度考虑在内,这些母片的长度现在超过了4000公里。
他说,救援将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上。“这可能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标题:揭开古籍的“缩微”:如何将珍贵文献“活”500年?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