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75字,读完约5分钟
在今天的日常交流中,人们或多或少地使用网络流行语,这使得交流更加顺畅。
最近,宁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副教授于发表了《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与审视》一书,系统梳理和研究了1994-2013年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发展。
在过去的20年里,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已经从博客变成了现实,这也是一个话语权从少数精英变成普通大众的过程。
网络流行语已经“流行”了20多年
在书中,于研究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史,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94年至2002年的萌芽期。在此期间,随着互联网进入中国,早期网民出现,论坛成为早期网络流行语的滋生地;第二阶段是发展时期,从2003年到2007年,在此期间互联网发展迅速。随着博客的使用和网络2.0时代的到来,网络流行语逐渐传播到公众生活中。从2008年到2013年,网络流行语进入了上升期。
许多人都记得这些年的网络流行语,但不清楚它们是哪一年出生的。有信息的网民称之为“古代”的网络流行语包括“大虾”、“886”、“斑竹”和“沙发”;从2007年到2010年初,流行词汇逐渐被遗忘,一些带有网络典故的词汇开始流行,如“贾,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这女人的卡”、“彝族物种循环”、“新春哥哥获永生”等。;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更新非常快,包括官方认可的“表扬”、“积极的能量”和“给予力量”,以及小范围流行的“吃鸡肉”和“杀虫剂”。如今,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他们关系密切,很实际,如果没有一些网络流行语,他们就不能很好地交流。
如果把网络流行语比作一个青年,这个“青年”在彭宇明亮的眼睛里经历了这样一个成长过程:在饶舌的启蒙阶段,网络流行语通过谐音、词义转移和旧词新义的方式赋予网络表达新的意义;此后,网民们开始通过象形符号和隐喻衍生打破习惯性的语言习惯,起到了陌生化的作用。青少年网络流行语具有明显的生活特征,更加注重网络交流和自我表达,表现出明显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和娱乐化倾向。随着网络2.0时代的到来和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日益凸显,网络流行语开始脱离简单的网络空交流和青少年群体的个性展示,进入社会生活的关注,广泛参与公共生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不可忽视的力量。
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底线是什么?
自从网络流行语诞生以来,关于其对现代汉语负面影响的讨论从未停止过。一些语言学家担心流行语的“入侵”会破坏汉语的纯正,一些老师担心学生的语言不规范,一些家长担心他们的孩子在网上学不好。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原司长姚希双表示,网络语言也应该分级,不同等级的“待遇不同”:第一,“给力”、“喜欢”、“地气”等词“正能量”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应该支持它们的使用。例如,“强迫”一词已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第二,“人是很难被推倒的”、“爱大的东西”和“童鞋”等词含义模糊,缺乏规范,因此不建议在公共场所和大众媒体上使用。第三,“揶揄”和“强迫”这两个粗俗的字眼,会对中国的制度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应该予以禁止。
对此,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非常正常的语言现象,它适应了网络之间的便捷表达,也是年轻人展示个性、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所以没有必要恐慌。当然,我们也要坚决抵制一些过于恶搞、低俗、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网络流行语。与此同时,由于语言的自我净化功能,这类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周期将不可避免地变长,并将被时代淘汰。”
他认为,要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就应该考虑其不同的使用范围。在公共场所,尤其是在传统媒体中,我们应该杜绝不规范和不健康的网络语言,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表率作用。社交语言生活和网络之间空,特别是在私人交流场合,使用网络语言的界限稍宽,所以从引导的角度来看应该加强宣传。
网络流行语在大学课堂中的运用
于教授研究网络流行语的经验与其教学密切相关。他更加关注年轻人中流行语的流行和使用。他发现,大学生是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一个重要群体,这与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媒体的日新月异密切相关,并已部分融入青年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中。
“然而,在像课堂这样的特殊场合,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以及回答问题的频率将会降低。大多数时候,他们使用标准语言,但只是偶尔使用流行语。在过去的五年里,在课堂上使用流行语的频率有所增加,但并不是特别明显。”于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教师,他在课堂教学中自然会使用标准语言,但在解释具体案例时,他会恰当地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创造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语境,这很容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课堂反馈和课后教学评价来看,效果相当理想。
最近,由于疫情的影响,高校开设了网络教室,网络流行语在教室里“爆炸”。在网上教学中,学生非常擅长使用弹幕和其他形式与老师交流。当匿名网络空时,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和数量都大大增加。俞彭亮说:“大学生接触到的网络流行语基本上都是新流行的,有时他们只是看到了,但仍然没有反应,比如‘奥利夫’和‘塞班’,这也给教师了解和理解这些流行语的含义,更有效地与学生交流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记者倪慧芝)
标题:网络流行语从少数到大众的“流行”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3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