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69字,读完约5分钟

3月11日,古越村的驻地干部彭阳正在做饭。新华社记者李喜欢照片

晚上9: 30,浓雾笼罩着房子和操场,一小时前还在闪烁的星星消失了。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瓦固乡尼勒岳村小学的第二天晚上,我们和扶贫干部围坐在一起。食物已经凉了很长时间了,“龙门阵”还在继续。

在这次凉山之旅中,我们从昭觉一路走到美姑,参观了COVID-19肺炎流行的偏远村庄。今年是摆脱贫困的一年。凉山仍有17.8万贫困人口脱贫。四川省所有七个未封县都集中在凉山,包括我们所在的美姑县。

尼勒居村距离政府20公里,海拔2340米的村庄是我们居住的地方。

由于流行病,学校还没有欢迎老师和学生。我们的“室友”是四个也住在这里的扶贫干部——48岁的曾建平,来自乐山市夹江县发展和改革局,是一名转业老兵;刘翔,25岁,来自遂宁市卫生委员会;张旺,40岁,来自乐山市井研县中心小学;彭阳,39岁,来自成都公安局。近两年来,这四位大师住在一起,白天做自己的工作,晚上聚在一起,就像一个四口之家。

记者笔记:触摸变化,面对挑战,感受新生活——在大凉山腹地日日夜夜

老年人过去常常做好菜,但是村里小厨房的条件实在太差了——水管都是在室外连接的,而且在寒冷和炎热的天气里,盘子都是在室外洗的。电炉已经用了好几年了,每次你转动开关,你都得擦干手。如果你不小心,你会“崩溃”。但这一切都不会影响厨师的天赋。厨房里有一家咸菜店和自制的萝卜干。

尼勒居村每天早上和晚上都是最冷的时候。尤其是在太阳下山后,气温会从20摄氏度以上降到两到三摄氏度。

彭阳把他的“单人房”给了记者两个晚上。这个堆放杂物的仓库晚上更冷,寒冷透过薄薄的门板渗入。即使电加热器打开,也只能加热机身周围的一小块区域。

洗衣服是每天最纠结的事情。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意识到,在城市生活中,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是奢侈品:24小时热水水龙头,一声轻响就能冲水的马桶,以及不会被风吹得嘎嘎作响的门……

确保安全用水是“两个保证、三个保证”的硬性指标,也是改变习俗、引导村民养成“五洗”(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衣服)良好生活习惯的先决条件。然而,冷热水不方便,我们的“好习惯”是懒惰。

尼勒居村党支部书记马莎·什里说,在过去的几代人里,人们都是仰面喝水。因为它是珍贵的,所以不能浪费在像洗衣服这样的“保全面子的努力”上。两年前,这里铺设了管道,修建了水库,人们使用自来水,一些老人激动得哭了起来。然而,基础设施的改善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改变生活习惯。房间很乱,不注意个人卫生。“视觉贫困”是许多贫困村庄的共同点。

记者笔记:触摸变化,面对挑战,感受新生活——在大凉山腹地日日夜夜

对于老兵曾建平来说,尼勒岳村是他的新战场。“我服务的部队是经历了长期征兵和抵抗的老虎,现在他们正在为减贫而战。从要求村民每天洗脸和洗手开始,每一件小事都会做好,他们的外表一定会改变。美中不足的是自来水压力不够。人们在家里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热水不能出来。”老曾说,今年要争取资金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笔记:触摸变化,面对挑战,感受新生活——在大凉山腹地日日夜夜

尼勒居村有180户739人的家庭,他们的帽子去年被摘掉了。许多村民已经告别了土坯房,通过搬迁和集中安置搬进了新家。

"现阶段的扶贫主要依靠国家的好政策."这位老人曾经为记者计算过账目,除了在建房和修路上的巨额投资。仅去年一年,全村仅发放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补贴,10个公益性岗位的工资,低保、残疾人补贴等转移收入就超过100万元,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一个瓶颈。

去年,这个村子成立了一个养羊合作社,养了10只羊,年底卖掉了两只羊,赚了3000元。这成为尼勒居村历史上第一笔集体经济收入。

彭阳居住的古越村的情况也差不多。今年,全村46户贫困家庭都将搬进新家,但必须发展集体经济来脱帽。

如今,在瓦古镇的每一个村庄都建起了牛圈。接下来,全乡将重点发展肉牛产业。

从帮助干部的角度看,“两个保证、三个保证”解决了绝对贫困,但要拥抱新生活,就必须解决思想落后的问题。

瓦谷乡毗邻南红玛瑙脉。几年前,许多当地人因为南虹而发了财,但他们宁愿把钱花在高额彩礼、迷信活动、做白色事情、去县城“高消费”,也不愿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过去,很少有人出去不知道更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现在有更多的年轻人在村里工作,他们慢慢地带回了新的想法,并有了改变的动力。”他说。

尼勒居村只有两个教室。虽然条件很简单,但学校从不缺乏关注。三位老师都是志愿者来教书,扶贫干部带来了很多资源。彭阳的“单人房”里不仅有盒饭和食物,还有两盒面具,都是朋友捐赠的。

学校门口有一个著名的足球场,由著名的英国明星迈克尔·欧文捐赠,建于2018年。在早春的山里,绿色的人造草与山的深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育场是整个村庄的财富,每次孩子们踢足球,他们都被观众包围。

这极大地触动了彭阳。"体育不仅能保持健康,还能潜移默化地发挥积极的力量."他说。最近,他联系了关心他的人,在山下建了另一个足球场。

在村子里呆了三天之后,我们下山了,我们被一辆载着建筑材料的大卡车挡住了,正好赶上欣赏风景。不知不觉中,溪边高大的玉兰在枝头怒放,路边的野花比来的时候更加茂盛。每一件小事都提醒我们,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新华社记者吴光宇、李喜欢)

标题:记者笔记:触摸变化,面对挑战,感受新生活——在大凉山腹地日日夜夜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2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