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3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爱护地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今天,占地球面积71%的“心脏”海洋呢?引领低碳生活新风尚,垃圾分类如何更好地疏通资源的血管?珍惜地球,我们应该坚持低碳生活,将环保行动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多做贡献。
“微型”塑料变成海洋“黑仔”
除了气候变暖和过度捕捞,海洋作为地球的“心脏”,也面临着“无形杀手”的威胁:微塑料。
全世界每年生产3亿吨以上的塑料,其中约200万至800万吨将进入海洋。那些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是微塑料,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降解,可以在海洋中存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微型塑料将对海洋生物产生负面影响。被微塑料污染的海洋生物也会出现在人类的餐桌上,最终可能威胁人类健康。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介绍说,在南沙海域进行的微塑料调查中,在全部22种珊瑚中均检测到微塑料,29种鱼类样品中80%的鱼类样品含有微塑料。微塑料不仅对海洋生物有害,而且还携带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
近年来,中国不断对微塑料进行调查研究。在“向阳红01”全球航行期间,科研团队成员获得了近1000个海水滤膜样品。根据初步的数据分析,微塑料广泛存在于世界上所有的海洋中,特别是在一些洋流汇聚区,并且微塑料也存在于南极地区的海水中。
专家说,微塑料完全是人为的陆基污染物。我们应警惕微塑料对全球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威胁不断升级,严格禁止直接向海洋排放废物,加强废水处理,减少不必要塑料产品的使用,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对全球海洋微塑料污染的认识。
垃圾分离“新资源”
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我们身边的这个小东西不容易实现。为了督促居民进行分类,上海几乎每个社区都组织志愿者检查分类质量,指出不足之处。
定期定点意味着许多居民不得不走很长的路去扔垃圾,志愿者们不得不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去袖手旁观清理垃圾箱。为了这件小事,每个人都全力以赴。
坚持了这么久,上海交了什么样的成绩单?截至2019年底,上海日均可回收量达到4049吨,比2018年底增长431.8%;湿垃圾日均量为7453吨,比2018年底增长88.8%;干垃圾日平均处理量为17731吨,比2018年底下降17.5%。根据上海公布的最新数据,到2020年底,上海每天平均回收的可回收材料、湿垃圾和干垃圾将分别达到6000多吨、9000吨左右和16800吨以下。
垃圾分类带来了什么变化?我们过去一直忽视的垃圾已经变成了财富。
在上海田强的环保公交基地,成堆的快递塑料袋看起来非常壮观。这个最外面的包装袋曾经被焚化过。现在,因为分类做得很好,选择和处理的成本被节省,并且它是有使用价值的。据负责人介绍,这些塑料是颗粒状的,价格可达5000元/吨,用于制造城市管网。
环境保护教育应该融入日常生活
戴上虚拟现实昆虫头盔,从昆虫的角度看世界;点击屏幕上游动的小鱼,听听它们的故事;按墙上的按钮,了解海平面上升的危害...江苏省扬州市环保教育基地免费对外开放一年多来,新颖的互动体验式展示让市民、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有了一个很好的娱乐场所。
据介绍,扬州环保教育基地按照“一季一主题,一月一系列”的原则,规划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力争打造一个集科技、文化、知识、兴趣、参与、教育于一体的环保教育阵地和学生教育实习基地。
其中,环保教育主题馆是一个互动的体验式展览,让参观者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掌握环保知识。同时,地方政府将环保教育延伸到环保企业和单位,让公众与生态环境密切接触,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实现良性互动。
“对我来说,最吸引人的环节是参观企业,带领孩子们探索垃圾去向的秘密……”家长王女士表示,通过走访企业,深入环保园区,亲身体验变废为宝的全过程,不仅能提高公众对环保的认识和理解,也能为环保园区的发展赢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扬州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环境保护不仅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教育,一种大的世界观。每年只有一个地球日,但是环保教育应该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教育中,小手牵着大手,促进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杜康、蒋芳)
标题:关爱蓝心,疏通资源血脉——写在第51个地球日之际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2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