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0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上海7月1日电:人们拥有各种各样的东西,他们“固定”在门口——上海社区综合服务机构信息

新华社记者何新荣、张梦杰、王默玲

近年来,上海16个区的基层社区建立了一批服务站,如浦东新区的“家门口”、徐汇区的“居委会”、虹口区的“市民站”、闵行区的“居委会”。这些网站整合了各种服务和资源,如聚会、帮助用餐、为老人、父母和儿童提供服务,并日益成为人们周围的多功能“公共客厅”。

“当你老了,你不能自己做饭,也不能忍受烟熏。去社区食堂吃饭,不仅环境清爽,还能和邻居聊天,一起说笑很开心。”刘美美,一位80岁的老人,住在徐汇区田萍街居委会附近。她和她的妻子及女儿每周在邻里交流的社区食堂吃四顿饭,都是午餐,每顿饭由三个人消费,大约60元。

浦东新区陆家嘴街。在城市新住宅区“家门口”服务站活动室的入口处,有一块“新第二客厅”的牌匾。在疫情爆发前,这个活动室的日程安排是满满的:周一是合唱班,周二是编织班...“个人的小房子有一个私人客厅,社区里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公共客厅。”70岁的吴阿姨在“家门口”服务站做志愿者,经常在不值班的时候来。“居民自己的空房间应该由他们自己管理。"

一切为人民服务都是上门“办”的——上海社区综合服务体系信息

“邻里交流”和“家庭之门”是一个缩影。通过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和创新服务模式,上海各区积极打造社区15分钟服务圈和“一站式”综合服务机构:

——减少办公室空房间,增加共享空房间。田萍街位于上海恒福历史文化区。找到一个合适的建筑作为社区服务中心并不容易。“小区使用的房子是区体育局的办公空间。我们已达成共识,并试图将良好的资源留给社区服务。”田萍街道党工委书记高露说。

“这曾经是我的办公室。”该市新住宅区党委书记李娟站在“家门口”服务站的咨询室里说。为了建立“门到门”的服务体系,浦东提出“办公室空房间趋向于零”,所有村干部集中工作,他们一进门就能找到每个人。

——资源的流失使社区服务更加便捷。“请出示您的医疗保险卡,对准摄像头,等待连接……”在这座城市新的“家门口”服务站,社会工作者陈新华向记者展示了如何更换病历本。浦东1300多个村庄配备了照相机、读卡器和其他五件套。通过“远程视频助理”,资源汇聚和服务延伸。

目前,212个服务项目,包括更换病历和申请新的社会保障卡,可以在“家庭门”服务站现场办理。“社区15分钟服务圈正是依靠门口的服务站才成为现实。”陆家嘴街道党委书记凌俊芬说。

"在附近,不仅服务更方便,而且价格也更实惠。"刘梅-梅说,以餐饮为例,三人一餐大约60元,还有老人补贴。"如果你去这个地区吃饭,你可能要每人付50或60元。"

——以服务站为载体,推进社区自治和治理。充满绿色植物的小花园、美丽的亭台楼阁和统一的停车位——尽管这是一个古老的住宅区,但城市中新住宅区的环境看起来非常宜人。

“老年人想要更多的绿色植物,而年轻人想要更多的停车位。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只能靠群众自己。”李娟告诉记者,在“美丽家园”活动中,依托“家园之门”服务站,在社区召开了近百场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居民、行业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纷纷发表意见。凌君芬说:“要把工作做好,必须让群众有参与感。三党制为社区自治和治理提供了一个平台。”

一切为人民服务都是上门“办”的——上海社区综合服务体系信息

在田萍街的“邻里交流”中,有一个特殊的“风格治理社区平台”,展示了一些道路的改造成果。包括如何修复建筑物的正面,居民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表他们的意见。

“社区工作应该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他们有什么样的服务,邻里交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高露说。在倾听居民心声的基础上,田萍街准备与星巴克合作,将“邻里交流”空的展示厅改造成一家公益咖啡馆,不仅增加就业,还提供就业培训,克服今年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标题:一切为人民服务都是上门“办”的——上海社区综合服务体系信息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1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