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82字,读完约7分钟
冬天的早晨,从重庆奉节县出发,沿着宽阔的长江公路行驶,伴随着海峡两岸的红叶,很快你就可以到达一个特殊的家——奉节县永乐残疾人扶助中心。在整洁明亮的大厅里,有几个残疾人,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做手工,安静而专注。
”肖敏上楼想下楼。谁能把她扶到轮椅上?”一个清晰明了的词出现了,很快就有了一些回应。往里一看,来电者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年轻女子,名叫余。“因为这里住着残疾人,除了平日的护理人员,大家都可以互相帮助。”中心负责人史宗祥是这里的“家长”。说话间,他看到余的左脚拖鞋从轮椅踏板上掉了下来,然后他俯下身,轻轻地把它放在她身上。
现在,在奉节县,已经有三个这样的残疾人支持中心,530多名来自贫困农村家庭的残疾人得到了集中支持。
集中监护和照顾解决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
余,35岁,来自奉节县新民厂棚村。2004年,她患了结核性脑膜炎,严重损害了她的免疫功能。2011年的一场感冒使她的病情迅速恶化,她从腰部以下失去了知觉,导致一级残疾。
"一个人残疾了,整个家庭失去了平衡。"多年来,该县各种规模的医院都让这家人去寻求医疗建议,这不仅花光了他们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很多外债。家里另外两个姐妹已经结婚,一个弟弟还在上学。为了保护余,父母既不能外出打工也不能照顾农活。家里的300多个脐橙将逐渐变成“野生植物”,所以它们必须交给邻居来经营。全家人都依靠父亲在女儿的照顾下打零工。几年前,这个家庭的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
自2015年11月以来,奉节通过全覆盖、网格化和地毯式访问访问了948个家庭,有1,013名残疾穷人,其中大多数在农村地区。残疾导致的贫困比例超过51%,疾病导致的贫困比例为12.3%。
“农村残疾人长期不能自理,必然会束缚在家的劳动力。”奉节县民政局局长杨小焕表示,即使人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补贴和救济暂时摆脱贫困,也很难避免“返贫”现象。
如何啃下摆脱贫困最难的“硬骨头”?经过深入调研,奉节县先后制定了《孤残家庭残疾人集中生活救助试行办法》和《奉节县贫困家庭残疾人集中供养和救助办法》,探索建立贫困家庭和农村残疾人“政府保障、释放劳动能力、促进扶贫”的集中供养模式,政府将建立公益性供养中心,将残疾人集中到一起“托管和照顾”,彻底解决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
在具体实施中,当地政府放弃了“洒辣椒面”的救济方式,将集中扶持对象限定为农村五保供养残疾人、城市“三无”残疾人、城乡低保和农村建卡贫困户等贫困家庭。对县民政局、县残联、乡镇(街道)、村(社区)一级的残疾人进行检查和审核,对每个申报家庭进行申报、核实、批准和公示
残疾人得到专业护理,家里的劳动力得到释放
“我们住在这里,有专人照顾它,而且不用在家里承担费用。这真的很好!”交谈中,余郭蓉脸上挂着微笑,洋溢着自信和乐观。
据该县有关部门调查计算,政府扶持一名残疾人,当地运行费用为1500元/月。县里要照顾这么多人,钱从哪里来?
“主要是整合城乡低保、特困救助、慈善捐赠等社会救助资金。,不足的部分由财务底部担保。”史宗祥表示,残疾人通常享有的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生活补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助等补助资金将作为日常生活保障费用移交给中心,个人不再重复领取。
通过规范化管理,彻底改变了原来分散的残疾人“家庭护理”模式,实现了从供不应求的“生存护理”向能一举多得的“专业护理”的过渡。在永乐支援中心一楼的医疗康复室,我们遇到了刚刚结束理疗的70岁老人宋。“有关部门将每天派专人到中心对残疾人常见病进行医学检查和治疗。五楼还有一个康复中心。县残疾人联合会捐赠了各种康复设备,这也可以方便病人免费进行康复训练。据现场医生介绍,通过“护理与医疗”相结合,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医疗保险服务而不用离开家,政府将帮助他们在发生重大疾病时获得医疗救助。
残疾人和贫困人口进入集中供养中心后,家庭劳动力“松动”,许多家庭释放出“脱贫致富”的巨大潜力,脱贫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余一直住在一个集中供养中心,她的家已经变了。父母不遗余力地恢复果园。经过这对老夫妇的照料,花园里现在有300多个脐橙是金黄色的。“去年,我收获了8000公斤脐橙,卖了近3万元。”母亲黄笑着说,2017年,全家还享受了2万元的无息扶贫金融贷款。那一年,用这笔钱重新种了200棵脐橙苗,长势非常喜人。两年后,我们可以结出果实。“我们现在对摆脱贫困很有信心。”
“平均而言,每一个集中营可以供养一名残疾人,至少可以释放一名劳动力。按人均月劳动收入3000元保守估计,年收入将增加3万元以上。”杨小焕说,这些人对就业都很热情。目前,全县共投入2600万元建设永乐、土乡、草堂三个维修中心,共救助残疾人530余人,释放800多名残疾家庭劳动力外出打工,发展养殖业,帮助贫困家庭实现年收入增长2400多万元,帮助400多个残疾家庭脱贫致富,实现了“小投入、大收益”的目标。
组织刺绣、绘画等专项培训,让残疾人掌握“找饭碗”的手艺
石宗祥的办公室里有一排文件柜,上面整齐地摆放着每个残疾人的详细信息。其中,“家庭收入状况跟踪记录”最引人注目,每个家庭释放的劳动量一目了然。
“为了确保这项措施的可持续性,造福人民,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我们建立了后续回访制度,并将每季度定期对残疾家庭的扶贫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史宗祥翻查记录说,通过动态管理,发现不再符合集中供养和救助条件的残疾人,或者家庭已逐步脱贫并有能力供养的残疾人,要么被家庭带回家照顾,要么实行有偿服务。
为了使残疾人最大限度地掌握技能,该中心积极组织刺绣和绘画方面的专门培训。“我们渴望每个残疾人都有自尊和自我完善。”史宗祥说,如果残疾人选择在未来回去,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技能找到自己的“饭碗”。
贾凯成,一个44岁的残疾人,来自乐康镇,正在大厅里做刺绣。由于截肢和残疾,他已经在这里呆了两年多。"我来到这里后不久就开始学习这门手艺."他正忙着贴钻石刺绣,说这座天鹅城堡总共需要39种颜色,他已经贴了5天了,几天后就会完成。
"有什么作品出售吗?"虽然回答是“不”,贾凯成不但不觉得尴尬,而且脸上总是有自信的笑容。“这里还是比较封闭的。我听说中心准备开一个网上商店,将来会有商店的。”
建立长效管理和保护机制,恢复残疾人的自信心。奉节县在试行和旅游的同时,明确要求“十三五”期间将残疾人扶助机构建设纳入当地社会福利发展规划,使全县扶助床位达到1000张以上,最终实现贫困家庭残疾人的全覆盖。届时,“因病致贫”的烦恼在这里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6日,第11版)
标题:让“因残致贫”远离乡村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12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