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0字,读完约4分钟
一百年前,有一批留洋海外的学子,拖着稚嫩的身躯,怀揣着学成报国的信念,踏上异国他乡的征程,期望以此赓续国脉,延续国魂。他们此去西洋,深知此为国家自强之计,舍此别无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万里长途,别乡音故土,奋然无悔。在当时,清政府累计派遣了1279名留学生,这期间,他们遭受了误解,冷眼,歧视,从被迫出国,到愤然崛起,最后学成归来。十年饮冰,难凉爱国热血,也正是这些学成归来的年轻人,铺就了近代中国发展的基石,他们的心迹,在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中,熠熠生辉。
近代留学第一人容闳曾自述其赴美留学的初衷,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文明富强之境。彼时的出国留学,都带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强调的是“国家”而非“个人”,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人到境外求学,这批新时代的留学大军,也将通过努力来实现心中的中国梦。
百年的沧桑巨变,世界格局焕然一新。曾几何时,那些我们亟需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核心领域、创新思维甚至价值观念等,被西方国家牢牢封锁。如今再次放眼世界,因为国力的强盛,中国青年有了和世界强国竞争的机遇,有了适应环境,学习前沿领域,把握时代机遇,抒写梦想蓝图的权力。这是无数前人前仆后继学成报国的成果,更是党和祖国带领我们走向的强国之路,文化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历史残酷,但信仰是永恒。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有言:“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1950年3月,他毅然决定放弃美国提供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的怀抱。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任何一点点个人想法的实施都需要历经艰险,但是华老凭借一身的过人本领和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排除万难坚定回国,为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一时期,邓稼先、钱学森、郭永怀等科学家载誉而归,彼时他们并没有携带任何科研成果回国,带回的是留洋学来的知识和见地。如今党已经走过百年的历史征程。我们的祖国在飞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被欺凌,到被世界尊重,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曲折。折射在个人身上也是一样的。事实上,那些背井离乡、负笈海外,或是去留学、进修、游历,都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教育理念的延伸和自我实践。
几千年来,中国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梦想从没有停止过。就像在座的你我,寒窗苦读十余载,不远万里来到塞上江南——宁夏求学。不论是留洋海外还是在祖国大地上耕耘,这些行为和决定背后的核心理念丝毫没有改变,那就是“读书改变命运”,上升到国家层面,则是“教育兴邦”。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地缘和文化意义上的差异,我们只不过从故乡到了一个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价值观的新世界。
天下文化,大道相同,但爱国之心却唯一无二。午夜抚枕念故乡,儿女膝前话炎黄。回首历史的尘烟,华罗庚、钱学森、师昌绪、邓稼先、梁思礼、朱光亚等大家,他们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也见证着新中国的日新月异,更憧憬着新中国的美好明天。他们用实际的行动,将文化的根留在了祖国,其文化的魂与祖国永不分离。
前辈们的爱国之魂令人动容,作为后人,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名学子都要有自己的文化之魂。春秋战国儒道法,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身在肩,明清小说腹沉淀。每一段文化的沉淀,都是我们热爱祖国的行动,每一篇熟稔于心的诗文,每一个源远流长的字、词,都将同我们荣辱与共,血脉相连。
传承文化,是我们矢志报国的切身行动。矢志报国,则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坚守文化的初心,不忘中国梦,牢记文化魂,让我们立志求学,用文化的梦想点亮前行的道路,用文化的成果回馈社会和国家!
宁夏大学 刘紫妍
标题:不忘中国梦 牢记文化魂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jj/25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