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1字,读完约4分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学者对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之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保障进入了一个制度改革时期,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路径备受关注。1997年,郑功成在《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之路》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之路的发展理念和制度框架设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之路不仅要尊重社会保障体系的普遍规律,而且要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和传统有机结合,以家庭保障为基础,以社会保险为重点, 以单位和社区保障为补充,体现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层次性、社会化、公平性和整合性。之后,宋晓武等人提出我国应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权利,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经历了一个多层次的发展道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责任、单位安排、板块结构和封闭运行,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实现了从国家单位保障制度向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变。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之路的观点,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理论参考。
深入研究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战略。社会保障改革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社会关注度高,因此必须重视战略研究。《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概念、目标和行动计划》(2008年出版),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200多位专家学者的讨论,此后出版的四卷是这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该书指出,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应该坚持公平、公正和共享的价值观。按照2008-2012年、2013-2020年和2021-2050年这三个时间段,首先要建立“两免一解”的制度支持,然后要充分定型和稳定发展,最后是制度的可持续性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要积极、稳定、稳定。中国近10年社会保障发展的实践从多个方面验证了这一成果的科学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继续研究适合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是社会保障学者的重要职责。
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正在深入。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选择什么样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如何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应坚持互助和社会公平的原则。一些学者对不同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要求,提出了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建议。近年来,在加快国家养老保险总体规划和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方面,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今后,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确定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步骤,仍是社会保障研究的前沿课题。
探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路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事关全民切身利益,也是社会保障学界关注的焦点。经过多年的讨论,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医疗改革应该以纾解民困、保障市民健康为出发点,坚持医疗、医药、医疗保险的衔接。在医疗改革路径的研究中,一些学者主张政府应大力引导,直接提供医疗服务;一些学者主张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有一些学者主张理性选择政府领导下的制度安排。比如,医疗服务要突出公益性,医疗保障要坚持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医药要走市场化道路,但政府监管要到位,药品和价格体系要适度规范。医疗改革路径的研究在实践中仍需深化。
促进养老服务的全面发展。本世纪初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在此背景下,促进养老服务全面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一些学者主张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的作用,根据老年人等级分类的需要采取公平但有区别的政策,突出居家养老优先、残疾老年人优先和养老机构社会化的原则,根据老年人等级分类的需要实现准确的服务提供。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残疾人基本权益,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同时,我们应该督促家庭成员尽自己的责任,提倡老年人互相帮助。如何发挥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作用,如何优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计,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
(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人民日报》(2018年8月13日,第16版)
标题:社会保障重大问题研究深入推进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7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