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2字,读完约5分钟

隆德县枫岭乡雨荷村位于山麓。村子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魏的砖雕展览馆,它位于公路旁边。檐口和屋脊简单优雅,独一无二。

三月春,走进全区第一个田野非遗博物馆,魏砖雕传人卜文俊讲述了魏砖雕的百年传承历史。

细磨

追根溯源,魏孝祖是魏砖雕的第一代传人,他在甘肃省庄浪县修建罗家寺时,师从三位河北砖雕艺术家,三年后成为一名砖雕工匠。从此,魏的砖雕吸收了精华,取长补短,代代相传。卜文俊是第四代传人。

魏的祖训是“砖雕技艺由男传女,由内传外”。卜文军是一个上门女婿。如何成为魏砖雕的传人?

硬雕考验真正的功夫

卜文军的岳父魏有五个女儿。1980年,卜文军与魏结婚,第二年,他帮助岳父,边做边学,边学边悟。渐渐地,卜文俊爱上了砖雕艺术和砖雕生意。他想向岳父学习魏砖雕的核心技艺。经过深思熟虑,岳父决定把魏砖雕的钥匙全部交给他的女婿。

卜文俊从岳父那里学到了魏砖雕的核心技艺,希望能继承和发展魏的砖雕技艺。他突破了"砖雕技艺由男传女,由内传外"的传统观念,开启了学习魏砖雕技艺的大门。只要村里有人愿意学,他和妻子魏就免费教他们。

“砖雕可分为软雕和硬雕。软雕刻先成型,然后烧制,而硬雕刻先烧制,然后成型。硬雕是对工艺的考验,它取决于努力工作。砖雕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继承。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它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卜文俊用他脚踏实地的行动来阐述他的美丽愿景。

2011年,卜文军投资50万元成立了龙德尉氏砖雕有限公司,吸收周边村民学习砖雕技艺,吸纳村民、留守妇女、残疾人等30余人就业。

卜文君遵循古代的方法,大胆地改进了砖雕工艺。在泥料酿造过程中,用棉花代替动物毛,使泥料变得更细、更粘,解决了烧制过程中的开裂和配料短缺问题。使用机械和泥浆代替人力和泥浆,节省人力,提高泥浆搅拌效率。软雕刻技术采用现代技术手段翻转模具,产量翻倍。到目前为止,魏砖雕已开发出300多种新产品,生产各种手工砖雕作品,批批建筑砖雕产品,各种仿古建筑材料,如屋脊、动物头、猫头、滴水、青瓦、云瓦等。产品销往甘肃、陕西、青海等地。

百年技艺“雕刻”出快乐的一天

2016年,隆德县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专项资金,投资建设“固原砖雕(六维砖雕)传承保护基地”,并于2017年8月完成。之后,投资180多万元的村魏砖雕扶贫车间建成,年产青砖60万块,砖雕工艺品5000件。

经过几年的发展,魏的砖雕已经从单纯的手工生产转变为批量生产,突破了手工生产成本高、生产周期长、难以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的瓶颈。昔日的家族工艺拓宽了雨荷人的幸福之路。

目前,卫砖雕生产基地和遗产保护基地可使用面积1万平方米,已成为“技能女性”砖雕艺术家培训基地、隆德县青少年非物质文化实践基地、隆德县中小学生研究旅游基地、宁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创新创业试点“精准扶贫车间”。该基地接待了5万多名学生、游客和培训师,实现了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的完美结合。

在脱贫之前,雨荷村有104户,389名贫困人口。魏的砖雕技艺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村里的穷人被吸收到附近学习艺术赚钱。平均年收入为23000元,这为大人们创造了幸福的生活。

“人在我的生命中,只要奋斗就会有回报。美好的日子都是奋斗创造的。只要每个人都努力工作,他们一定会过上好日子。魏的砖雕把吸收和建立这种卡的贫困户的收入付诸实践,推动村民共同发展致富。卜文俊认为,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继承和发展魏的砖雕技艺,传承传统文化,造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村魏砖雕生产扶贫车间已开始复工复产,工人们开始忙碌,谈变化,谈发展,人人都说变化大,发展快。

63岁的陈毅(音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五年,他开着一辆四轮拖拉机在扶贫车间拉着拖拉机。他对能在附近工作非常满意:“他一年工作6个月就能挣2万元。它离家很近,忙着耕作,闲着没事干,工作和耕作都没有延迟。现在家里的生活很好,住了30年的土房子已经改变了,村子也变了很多,日子也变得更舒适了。”

村民于和嫂子杨润琴讲述了他们在扶贫车间工作的经历,他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杨润琴说,她在这里工作已经两年多了,现在她知道了揉捏的过程,就是在毛坯模具上手工揉捏各种形状的粗样品,然后用刀、笔、锥、叉雕刻花纹。余说,在这里工作了三个月,她也能捏出手艺,但她并不熟练。我在这里工作时学会了这门手艺。我一天能挣90元,中午休息。在这里工作不仅能照顾家庭,还能挣钱,这很好。

百年技艺“雕刻”出快乐的一天

隆德县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魏砖雕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形成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固原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马建萍文字/地图)

标题:百年技艺“雕刻”出快乐的一天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