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94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成都12月26日电(记者谢伟、戴蒙)“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展示纸质文献修复技术为主题的文化场所。”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会平介绍了这一情况。12月26日上午,一个特别的博物馆在成都龙泉驿区洛带镇揭幕。它的收藏只有一个方向:纸质文献修复技术,也称为古籍文献修复技术。
进入洛带工匠古籍修复博物馆,游客们拿出手机拍照,一些人体验了古籍修复工具,一些人走近古籍阅读他们的文字。“我通常在媒体上看到古籍修复者的作品,我能近距离感受到这种历史感。”成都市民曾说。
该馆创办人彭德全介绍说,在中国古籍保护压力空之前,以四川为例,据保守估计有200多万本古籍。在实地调查中,他发现馆藏的大量古籍遭到各种形式的破坏,如霉变、虫蛀、脆化、鼠咬、粘连和断裂。一些珍贵的古籍上布满了虫洞,一些整版的书页被粘在书砖上,一些珍贵的碑文全是黑色的模子...
此前,彭德全等人发起成立了川西文献修复中心,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民间古籍修复单位之一,也是中国26所“全国古籍修复技能培训机构”中唯一的民间机构。中国许多古籍修复专家无私地传授给他们。
彭德全发现,修复古籍同样紧迫的是修复技能的传承。据介绍,古籍修复需要20多个传统文化过程,如配纸染色、布线、备浆、揭页、补页、补书口、托页、校直、展平、装书服和书签、打孔眼、装线等。74岁的彭德全(音译)表示,掌握这些技能的专家大多都很老了,他们还需要抢救性传承古籍修复技能。他提出了建立古籍修复技术博物馆的想法,并保存了中国古籍修复方法的种子。经过许多努力,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四川大学等众多古籍收藏机构、高校、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标题:有一个专门研究古籍修复技术的博物馆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3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