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25字,读完约2分钟

一根针、一把剪刀、一把烙铁、栩栩如生的花草、优雅的少女、栩栩如生的八仙过海……当生动的画面出现在葫芦上时,葫芦就成了“宝葫芦”。宁夏平罗县巢湖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葫芦烙画传承人陶瑞珍,带领村内7名村民在石嘴山市成立了瑞宝工艺葫芦种植合作社,动员巢湖村每户在庭院种植葫芦,美化了农村环境,增加了经济收入。现在,陶瑞珍正在规划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希望借助乡村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保葫芦”,让小葫芦成为村民致富的大产业。

“非遗+扶贫”摆脱贫困,走出一条新路

隆德县凤岭乡村有六套已有12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魏砖雕,青砖上刻有各种精美的作品,成为隆德县凤岭乡村村民脱贫致富的“铁饭碗”。近年来,六套卫砖雕的第五代传人魏亚龙打破了传统家庭手工作坊的传承发展模式,投资创办了隆德县卫砖雕有限公司,开发了300多种新产品。去年,该公司的总收入超过300万元,接待了近2万名游客。被自治区扶贫办命名为“精准扶贫坊”,被宁夏文化旅游厅评为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户。

“非遗+扶贫”摆脱贫困,走出一条新路

此外,宁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原剪纸刺绣,是千千数千名民间艺人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遗产。近年来,海原县委、县政府按照“一园多用”的理念,投资800多万元,在海原县更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创业基地,整合刺绣和剪纸加工、展示、销售、培训和旅游购物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县内刺绣和剪纸资源,打造海原刺绣和剪纸统一品牌,积极探索“无遗产+扶贫”模式,大力开展剪纸刺绣和非遗产文化传承,培育刺绣和剪纸文化

“非遗+扶贫”摆脱贫困,走出一条新路

"农村振兴工作必须精细化,文化振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扶贫的道路上,宁夏文化旅游厅选择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宁夏文化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宁夏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相关激励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利用旅游的独特优势,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来推广和营销宁夏的非物质资源,展示宁夏在扶贫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扶贫”摆脱贫困,走出一条新路

(记者鲍书玲)

标题:“非遗+扶贫”摆脱贫困,走出一条新路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