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57字,读完约10分钟
6月12日,盐池县惠安宝镇大坝村的黄花菜在微风吹拂下呈现绿色波浪,生长喜人。
6月13日,在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和兴村,村民何飞正在检查葡萄地里的葡萄生长情况。
红色枸杞、紫色葡萄、白色沙滩羊、黄色黄花菜...看着盐与红交界处的贫困地区的每一寸土地,就像走在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中。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点燃了贫困家庭的新希望,促进了农村的振兴。
要致富,工业是支柱。培育和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能够帮助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人们尽快脱贫致富,这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我市加大扶贫力度,扩大规模,教育主体,打品牌,拓展市场,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2019年,盐池县、同心县和红寺堡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2127元、10278元和9825元,分别比2016年增长42%、39%和38%。
穿过工业之路,变得富有并有出路
6月12日,我走进了同心县下马关镇南安村的扶贫车间。机器轰鸣,丝线四处飞舞。纺织女工在一排排机器之间来回穿梭,更换锭线。他们的手很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年,每月收入约2000元。以我的薪水,我的财务主管看上去很高。”工人马再柏笑着说,在家工作不仅能照顾家庭,还能挣钱,感到轻松。
目前,南安村扶贫车间解决了25名已建卡的贫困家庭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使农村留守妇女成为了上门的“产业工人”,有力地激发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
在村里蘑菇种植基地的温室里,工人们正忙着制作蘑菇袋。2019年6月,39岁的福建商人曾钟鸣通过闽宁扶贫合作,成立宁夏宁敏禄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种植平菇、香菇、秀珍菇和木耳。
“下马关镇早晚温差大,适合蘑菇生长,具有环境优势。基地建在村子里,不可能招到工人。”曾钟鸣说。
2020年,曾钟鸣计划建设10条食用菌装袋数控生产线、智能农业物联网系统和冷链保鲜物流产业配套设备,年产食用菌5万袋,鲜菇5000吨。到今年8月,将有30户家庭被日光温室等温室带动种植,每户家庭可实现1万元以上的纯收入,使村民的收入稳步、可持续增长。
当我来到焦坑子村2000英亩的芦笋种植基地时,我看到松脆的竹笋从土壤中钻出,一排排的滴灌带准确地灌满了芦笋,工人们正在熟练地切割它们。
下马关镇党委书记董说:“根据同心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部署,下马关镇是以土地面积大、土壤松软、硒含量高为优势的。在深入论证和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将聚焦于市场前景广阔的芦笋。”
“1997年,我在盐池县的自家院子里种了3英亩芦笋,十多年来我每年都能吃到新鲜的芦笋。”宁夏奇马聚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江说,他一直有“芦笋情结”。这些年通过种植黄花菜和养殖滩羊致富后,我想发展芦笋产业。
2017年7月,何江在下马关镇南安村转移了527个蔬菜大棚,培育了近300万株芦笋苗。2018年,焦坑子村转让了2000亩土地。经过一年的发展,2000亩芦笋已进入生长阶段,平均亩产7000元。“我们的芦笋不卖。去年,销售了700,000公斤芦笋。何强自信地说道。
切割和修理、捆绑、生产线包装...在加工车间,一群女工正在忙碌。"这份工作干净又不累,每天挣130元左右."43岁的村民王秀芳说。董介绍说,芦笋加工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大约有300名工人在车间里普遍使用,600至700名工人在采摘期间在田间劳作。车间和冷库是乡镇的集体固定资产,500多户农民享受分红,加上劳动收入,每户增收1.5万元。
小芦笋已经成为当地人脱贫致富的“拓展之路”。在谈到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时,董充满信心地说:“目前全市芦笋种植面积为2000亩,未来将增长到5000亩。我们要通过招商引资,发展速冻厂、罐头厂等连锁延伸企业,让广大群众增加芦笋产业的收入。”
近年来,燕通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了“一主八特”扶贫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活力凸显。黄花菜和葡萄种植规模分别增长3.4倍和2倍,产值分别达到2.3亿元和1.8亿元;滩羊饲养量增加35万头,产值达到5.2亿元。扶贫车间、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数量分别增加22个、20个、80个和40个,带动7.5万贫困人口稳步增加收入。
农业升级耗尽了致富的“加速度”
6月12日,我走进了盐池县惠安宝镇大坝村,那里一排排的房屋和庭院整齐划一,宽阔的道路干净整洁,壁画生动美丽。
然而,就在十几年前,大坝村还是一个典型的空新村,而且这个村子又穷又落后。大坝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从2014年的48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2000元。全村348户915人,84户238人建卡,全部脱贫。
一个从大山深处搬迁过来的贫穷村庄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让成年人羡慕的富裕村庄。“黄花”已经成为这个村子扶贫的“金花”。然而,大坝村的变化离不开村党支部的推动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2016年,在政府扶持黄花菜产业的政策推动下,大坝村村民刘·。通过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他种了15亩黄花菜。2017年,黄花菜的收入达到3.2万元,2018年,黄花菜的收入达到10万元。种植黄花不仅使刘摆脱了贫困,而且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当地,像刘一样,种植黄花菜脱贫致富的人不在少数。
群众能否脱贫致富,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持续稳定的产业来脱贫致富。“事实上,早在2005年左右,村里就有人零星地种了黄花菜,质量很好,但市场没有开门,然后就被人赶跑了。现在想想,失败的原因是种植分散,既没有合作社,也没有规模。”大坝村党支部书记刘旭说。
近年来,盐池县倡导在产业链和扶贫链上建设党组织,村党支部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民+公司”的发展模式,2019年大坝村在大坝村成立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先后建成黄花保鲜仓库712吨,硬化干燥场地5000平方米,新建分拣车间500平方米。依托基地和合作,努力解决黄花菜的干燥、干燥、贮藏和销售问题。
“我没想到政府对种植黄花菜的补贴政策会越来越好。除了种植黄花菜的“322”补贴政策(即第一年每亩3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各200元)外,该村还成立了合作社,为建造保鲜仓库提供50%的补贴,每平方米补贴30元。今年把黄花菜的种植面积增加30亩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村民张婉凤说。
大坝村只是盐与红交界处贫困地区发展工业的缩影。
实施燕通红农业新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培育新经营主体、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项目;
进一步推进自治区“四个一”工业扶贫示范工程,培育29个工业示范村、27个龙头扶贫企业、111个标准化扶贫合作社,形成滩羊、黄花菜、肉牛等9个产业联盟(联合体);
制定并实施燕通洪农业新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共234个农业经营主体,贷款3.7亿元,贴息220.7万元;
实施支持和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项目,将连接地区12个乡镇的30个村列入项目名单,争取中央和自治区项目资金300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肉牛养殖、牧草种植等30个项目;
建立同心县马庄村、红寺堡区红德村等19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面积3.3万亩,农民4396人,农民股份1766.6万元,村集体股份3400万元;
……
2017年以来,我市培育了多种经营主体,不断拓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居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居民的带动能力。
产业融合创造了一种新的致富方式
6月13日,在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和兴村,藤蔓在阳光下展开枝叶,生机勃勃。47岁的何飞(音译)正在观察田地里藤蔓的生长情况。他说:“我们刚搬到这里时,都种小麦和玉米,对葡萄一无所知。是政府给了我们很多支持。现在种植葡萄比种植其他作物更有效。”
1998年,何飞和他的家人刚刚搬到红寺堡区。年轻的何飞靠出去工作和种植玉米为生。一年后,他的收入只能填饱肚子。2007年,为了鼓励企业和农民积极发展葡萄产业,红寺堡区及时出台了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向企业和农民免费提供种苗,并补贴棚架杆和丝。因此,何飞成为村里第一个种植葡萄的人。“我们在家乡没有种过葡萄,所以我们对葡萄的种植了解不多。在过去的两年里,种植的葡萄都烂在地里了,但没有办法看上去很沮丧。”何飞表示,直到2011年,政府才提供技术支持,规范葡萄种植管理,每年都卖个好价钱,最好的一个一年赚5万多元。现在,葡萄成熟后,可以直接卖给酿酒厂,所以没有必要担心卖不出去。
罗山脚下的红寺堡区孕育了一个“紫梦”。自2007年葡萄产业发展以来,红寺堡区坚持生态保护、统一规划、特色发展、优质产品的原则,推动葡萄“全产业链”发展。
目前,红寺堡区葡萄种植面积10.6万亩,农民种植葡萄收入显著,平均年收入4万元/户,每亩4000元。工业发展带动农民年均劳动收入达到8000万元,解决农民就业8万人。产业集聚和带动效应开始显现。红寺堡现有注册葡萄酒企业28家,年加工能力3.5万吨,年产成品酒800万瓶,产值4亿多元。已培育出40多个葡萄酒品牌,并在巴黎葡萄酒挑战赛、亚洲葡萄酒大奖赛和柏林葡萄酒大赛中赢得139个奖项。
小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致富的法宝,红寺堡区的葡萄产业就是证明。
近年来,我市实施了盐池县一、二、三产业融合试验区、红寺堡葡萄文化特色镇、同心县沙生中药展示园等项目。依托绿色、生态、有机硒的优势,鼓励公司打造明亮的红寺堡酒、同心黄牛、盐池滩羊等品牌。太阳山镇兴民村黄花产业发展模式入选中国农村工业博览会“中国十大农村发展模式”,红寺堡富硒黄花菜荣获“百种特色优质农产品”、“中国黄花菜明星产区”、“智能农业富硒黄花菜示范基地”等荣誉。中国(吴中)黄花菜产业发展论坛暨相亲大会连续两年举行。依托宁夏特色产品在全国40个大中城市的出口窗口,推广销售了460多种优质特色农产品,市场份额显著增加。(记者顾小明)
标题:支撑穷人的“稳定幸福”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