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36字,读完约7分钟
帮助穷人和互相帮助带来了及时雨
刚过早上五点,徐文方就起床了。
她把前一天从自己的地里新摘的大南瓜切好并捣碎,为圈里的四只成年猪准备了一天的食物。然后,像往常一样,把酒吧里的鸡鸭放出来,然后牵着牛羊上山,找一个草茂盛的地方把它们捆起来。“用我的手,只要我工作,我不怕没有食物。只卖几只鸡、几只鸭、几只蛋,就够付水电费了。”徐文方说:“到年底,除了一只猪在家吃,剩下的猪、牛和羊都将被卖掉,收入超过1万元。有兔子。我最多筹了近500元,一年能赚6000多元。”看着徐文方脸上的笑容,我不敢相信她的家人八年前没有这种情况,而是因为她不能借钱。
徐文方61岁了。她的丈夫是残疾人,她的大儿子在家外面工作,她的小儿子患有脑瘤。高额的医疗费用使她的家人气喘吁吁。“像我们家这样的贫困家庭很难从银行借钱,他们当时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多亏了村里成立的扶贫互助社,我们不仅借钱买了猪苗、兔苗、树苗和蔬菜苗,还教会了我如何种植和繁殖。我帮助我们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并像这样生活。我真的很满意。”
事实上,四川仪陇县有很多像徐文方这样的家庭情况。仪陇县是农业大县和国家重点贫困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4%以上。过去,农民以分散的小农形式承包和经营土地。由于缺乏资金,生产规模小,商品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非常缓慢。
长期以来,农民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发展生产的资金支持。“过去,贷款是在银行发放的,房地产许可证或车辆等材料被用作抵押。我们在哪里有这些?此外,金融机构必须反复证明,时间至少是半个月,这太慢了。”大丰镇金盆村扶贫协会成员李辉说。
由于父亲生病,在互助社的支持下养鹅养鸭的李惠本给家里蒙上了一层阴影。2012年,李辉看到很多农民盖新房,需要用汽车运输建材,于是他们向互助社借了4万元,买了一辆农用运输车运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半年内还清了贷款。“不用抵押,凭我的身份证就可以很方便地向扶贫互助社借钱。”李辉说。现在,李惠的家人也搬进了新房子,互助协会极大地改变了他的家庭生活。
扶贫互助社被仪陇农民形象地称为“农民自己的银行”。截至目前,仪陇县已发展了50个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覆盖5679户,共筹集互助资金6800万元,贷款1.79亿元,惠及1.75万户,惠及5万多人,有力地支持了农村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这些都是村级扶贫互助社帮助仪陇县偏远地区农民的缩影。村民们都知道这一切的起源和变化,这是一个由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的国际合作减贫项目。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2014年,在仪陇县实施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项目——金融创新扶贫子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培育机构、转变职能和培养能力来促进贫困家庭的发展。为此,本项目专门成立了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仪陇县傅敏农村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并以傅敏中心为实施载体,为仪陇县村级扶贫互助社提供市场化的综合服务,以帮助和促进仪陇县的扶贫工作,从而增加成员收入,满足政府需求,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据人民富裕中心经理李世兵介绍,该项目概括为“围绕贫困农民建设一个中心,培养两种能力”,针对被金融机构排斥的低收入农民,建立一个集服务、协调、管理和支持为一体的人民富裕中心,培养和提高扶贫互助社成员的服务能力和组织运行管理能力。
扶贫互助协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5年。这是国务院扶贫办在仪陇启动的一项农村金融扶贫措施。原意是将农民手中的闲置资金聚集起来,转化为产业发展资金,帮助缺乏生产启动资金、符合借贷条件的农民发展增收产业,提供便捷服务。然而,农村经济环境的变化带来了一些不适宜的问题,如管理能力不足、贷款额度低、成员参与积极性低、风险控制手段薄弱等。
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启动以来,傅敏中心把握了仪陇县扶贫互助社发展阶段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始对扶贫互助社进行改革创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规范性文件,以激发成员和管理者的积极性,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其核心是通过国际合作扶贫项目,解决仪陇扶贫互助社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交流中心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的支持下,通过加强扶贫互助社的宣传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通过加强对扶贫互助合作社发展目标的管理,改善管理人员的目标取向;通过加强扶贫互助合作社财务管理能力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财务管理能力;通过董事会、监事会和会员代表大会,提高扶贫互助协会的民主管理和透明度;通过走出去学习、提高扶贫互助社成员和管理者的视野和思维等一系列组织措施,扶贫互助社获得了新的活力。
李世兵说,在仪陇,在国际扶贫项目的支持下,扶贫互助社不断探索、创新、发展,始终坚持“自愿加入社会、自由离开社会、共担风险”的原则,以资金为纽带,有效组织群众,帮助社员发展生产生活,真正做到邻里互助、群体升温,有效解决了低收入人群在扶贫过程中贷款难的问题。
从精确扶贫到农村振兴
尖山坝村扶贫互助社是该项目的服务对象之一,成员130人,资金规模220万元。10年来,通过帮助留守人员有效管理闲置资金,激发成员内生发展动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为全村扶贫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8年,仪陇县全县脱贫,尖山坝村扶贫互助社完成了历史使命,被县改革办纳入今年的微观改革项目。计划在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参与下,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扶贫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的支持,转变为一个生产、供应、营销和信贷"三位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6月8日,由尖山坝村扶贫互助社改制而来的仪陇县大河西种养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这也是仪陇县第一个成功的案例,从互助社转变为合作社。
柴静乡尖山坝村位于嘉陵江畔,仪陇县西北5公里处。村民主要从事传统耕作和水产养殖,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民工。据该合作社监事会主席张九清介绍,合作社和村委会抓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二期项目的契机,充分利用该村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打造集生态养殖、观光、农事体验和特色民居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庄园——大河溪自然风情园。餐饮、会议培训和健康养老,促进合作社和区域内的“组织、人才、功能、产业、生态和文化”
张九清盯着合作社的名字看了很久,琢磨着如何让这个计划尽快实现。他说:“在新的时代,我们的互助社要改造和提升任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已经准备好打持久战。这第一枪要打好,为仪陇县其他互助社树立好榜样,为互助社的转型升级提供成功经验。”
标题:商务部交流中心:加强国际减贫合作 助推仪陇脱贫攻坚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xw/1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