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50字,读完约8分钟

“让旅游成为人们了解中国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1日参观山西云冈石窟时强调的。

今天是2011年中国旅游日设立以来的第十个年头。据文化旅游部统计,五一假期,全国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从春寒料峭到现在明显复苏,虽然文化旅游产业受到疫情的影响,但随着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各地的文化旅游产业正在逐步回升。

各地大力支持文化旅游消费,推动市场复苏

五一假期是疫情防控正常化后的第一个小假期,文化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无疑是喜人的。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旅游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20年五一期间,中国3个省的旅游总收入超过100亿元,11个省接待的游客总数超过1000万人。文化旅游部党组成员汪小峰表示,五一期间旅游市场总体安全稳定,景区开放有序。与去年相比,在疫情得到规范防控的前提下,同期旅游市场基本恢复50%,促进了旅游消费的补充和潜在释放。

惠民、惠民、振兴消费、振兴文化旅游,挖掘高质量发展的新潜力

延续五一假期的良好势头,“中国旅游日”以自己的方式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和普通百姓的节日。虽然今年的“中国旅游日”没有设定主题,但各地也借此机会推出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和措施,包括景点免费门票、折扣、文化主题活动等。,重振行业发展。其中,贵州荔波七小牌坊景区、茂兰景区、水春江景区、瑶山景区将实行向公众收取景区门票的优惠措施;5月底前,安徽省金寨县所有景区对全国游客免费开放;Xi将在Xi城墙、兵马俑、钟鼓楼、华清宫、永兴坊、大雁塔等六个景区开展一系列不间断的现场直播活动,并通过现场直播和网络话题充分展示Xi的文化、历史、美食、美景等特色。引领网民“云之旅”Xi安;第16届“多郎·龟兹”文化旅游节将在新疆阿克苏举行,第3届玫瑰式文化旅游节将在和田举行。

惠民、惠民、振兴消费、振兴文化旅游,挖掘高质量发展的新潜力

文化旅游业的复苏离不开消费,而消费的增长依赖于相关地方政策的支持。此前,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国务院联合防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疫情爆发以来,地方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发行消费券的形式。28个省市和170多个城市协调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发放消费券190多亿元,实现了以人为本、增强信心、拉动消费的目标。5月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17个部门和100多家领先的数字企业联合发起了“数字转型合作行动”。《人民日报》作为首批响应单位之一,参与了在全国范围内汇总和分发消费凭证的“发行凭证”平台,增强了政府和企业激活消费和提升数字能力的能力。支持各种消费凭证、旅游凭证和优惠券的发放、收取、消费和核销,帮助更多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刺激经济、刺激消费。

惠民、惠民、振兴消费、振兴文化旅游,挖掘高质量发展的新潜力

线上和线下帮助智能旅游展现新的潜力

随着消费的回升,全国人民更加关注旅游的安全和健康,智能旅游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文化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不仅强调要加强相关管理,还发布了关于安全有序开放旅游景点和文化文化场馆的相关文件,要求加强交通管理,防止人群聚集,提倡预约和分时旅游。

根据当地情况,各地还结合新技术和新工艺,为游客提供更方便、更安全的旅游服务。浙江自然历史博物馆、杭州西湖、苏州园、周庄等景区联合推出“吕雯绿码”预订系统,可实现网上实名预订和游客总量控制;河南省云台山风景区通过智能联动机制,实现了车辆的快速调度和人员的快速分流,避免了“等人等车”,实现了“等人等车”。同时,景区根据高德物流的定位信息及时锁定游客的准确位置,为游客提供导游、语音讲解、游戏路线、餐饮推荐、一键式救援呼救等多种服务。

惠民、惠民、振兴消费、振兴文化旅游,挖掘高质量发展的新潜力

今年热门的在线“云旅游”项目也是旅游产品不断升级的产物,给了游客更多的选择,国内旅游市场潜力也正在释放。去哪儿。com与江西婺源联合推出“智能旅游婺源”小程序,向游客介绍景区及周边地区值得体验的“玩”、“住”、“吃”、“买”、“玩”等优质内容,并推荐旅游路线,提供语音解说等功能。许多博物馆都推出了在线展览。你可以在全景中参观故宫和国家博物馆,而不用离开家。你也可以走进神秘的敦煌去看历史宝藏。根据马蜂巢的数据,自4月份以来,在该平台上观看直播旅游的用户平均日增长率高达101.4%,72.88%的用户更喜欢深度体验的直播内容。

惠民、惠民、振兴消费、振兴文化旅游,挖掘高质量发展的新潜力

无论是苏堤的春晓和秦淮的夜泊,还是线下的丹霞地貌和敦煌风光,文化旅游产业都进一步与科技融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享受形式。“智能旅游”护送人们去旅游,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新兴技术成为景区有效防控的关键,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动能。

产业融合有助于增加收入,而扶贫已经成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产业创新推动了商业形式的整合,新商业形式的出现不仅让游客更容易旅游,也让文化旅游从业者找到了致富和增加收入的新途径。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也是决定性的脱贫之年。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推动该地区脱贫的“好方法”。

文化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表示,文化旅游扶贫有两个亮点,即“传承扶贫”和“旅游扶贫”。就文化领域而言,主要是“非遗扶贫”,而“非遗扶贫”是帮助贫困家庭掌握技术,通过支持传统工艺的发展摆脱贫困。数据显示,文化和旅游部在2019年支持了2,000多个当地非遗产讲习班,推动了2,200多个项目,培训了近18万人,并推动了近50万人找到工作,包括近23万个设立了自己的卡的贫困家庭,推动了20多万个贫困家庭脱贫。

惠民、惠民、振兴消费、振兴文化旅游,挖掘高质量发展的新潜力

在旅游领域,“旅游扶贫”占扶贫总任务的17%-20%,在贫困程度较高的地区达到30%。旅游业具有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产业的活力、强大的造血功能和相关产业的巨大拉动作用。在“旅游+扶贫”试点中,各地形成了“景区带农”、“旅游企业带农”、“公司+农户”等一系列新模式,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宁夏固原叶嘉村发展农家。该村有1100多人受雇于相关领域。村民平均家庭收入达到8万元,农民人均旅游业务收入近7000元;贵州省遵义市华茂村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了近400人外出打工;甘肃省民勤县红旗谷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红旗村等村31户贫困家庭到园区工作,平均收入超过3.5万元。

惠民、惠民、振兴消费、振兴文化旅游,挖掘高质量发展的新潜力

近年来,依托该地区丰富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各地不断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整合和发展,构建了以乡村旅游为延伸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使广大群众看到了脱贫的希望,成为该地区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深化保护和发展,增强旅游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旅游就没有灵魂;没有旅游,文化就缺乏活力。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山西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和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永远是第一要务。旅游业的发展应以保护为前提,不应过度商业化。旅游应该成为人们感受中国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从广州西关永庆坊到敦煌莫高窟,从Xi安古城墙到山西云冈石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多次实地考察,为文化旅游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发挥文化遗产优势,已成为各地加快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质量和效益的良好抓手。内蒙古城川镇有许多文化遗产,如古代河套人遗址和唐代乐州古城遗址。在关注原始状态和文化遗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地方特色、民族手工艺品和休闲娱乐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广东公布了64条历史文化足迹,包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河北省沧州市不断挖掘和丰富各级各类非遗项目,建立和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制度,提高传承人传承能力,营造良好的非遗生态。

惠民、惠民、振兴消费、振兴文化旅游,挖掘高质量发展的新潜力

在文化遗产的背后,不仅包含着历史发展脉络,还包含着文化自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形式中创新。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不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实现创新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国文化旅游业积极探索和创造“网上展厅”、“数字博物馆”等新产品,使文化遗产走出展厅,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战胜贫困的最后一年。“中国旅游日”不仅承载着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国家战略,也展示了高品质发展的产业成果,蕴含着人们对建设美好生活的期待。(刘佳)

标题:惠民、惠民、振兴消费、振兴文化旅游,挖掘高质量发展的新潜力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ly/1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