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6字,读完约3分钟

第三小学的孩子们展示他们扎染的作品。

“这些花包装得很漂亮,丝线又平又滑,不要脱线,不要滑线,也不要露出白色。”11月20日,孩子们围坐在圆桌旁,听导师讲解非遗产项目“英山包花”。随后,孩子们进行了自己动手制作的实践,将放在桌子上的主坯框、纸板切割样品、铜线、七彩桑蚕丝线等工艺材料,经过切割样品、捏铜线、缠绕、组装成型、整理成型等十几个步骤,制作成工艺品。

特色课程激活校园“文化磁场”

近年来,利通区一直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各学校的历史、地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精心培育“一校一品一校一专”的品牌特色课程,通过提炼、发展、继承和创新,使学校素质教育绚丽多彩,激活“文化磁场”,渗透学生心灵。

“唐华在2012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结合了绘画、剪纸、景泰蓝、刺绣、编织和雕塑的特点,创造了一种优雅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通过挖掘,我们把它作为周三的校本特别课程,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学校做,欣赏美,创造美。”第七小学的校长李新芳说。

开元小学的机器人“亓航创意工作室”已经4岁了。它以机器人教育和教学为突破口,每年都赢得大奖。今年,它获得了第19届全国机器人竞赛小学组全国VEX二等奖。“在过去的四年里,我学会了组装机器人,并将每个机器人部件组装成一个能够完成任务的机器人。通过自主编程,机器人可以完成指定的任务,如前进和后退,转弯和过桥。这提高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拓展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开源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吴··肖兴奋地说。

特色课程激活校园“文化磁场”

激活“文化磁场”,吸引更多学校参与,结出硕果。金印滩中心学校铜版画艺术工作室项目获2019年教育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室二等奖。第十三小学砖雕画坊唱出“引黄河魂,养黄河人”的主题,第三小学丝画扎染坊演绎“养、自然”的传统文化精髓;第十一小学麻绒刺绣学会将“创新+传承,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铭记于心……26个各具特色的中小学手工艺作坊共同勾勒出26条美丽的风景线。(记者李涛·王鼎·钱建中文字/地图)

特色课程激活校园“文化磁场”

吴中市利通区第十一小学亚麻刺绣版画工作室,师生一起工作。亚麻刺绣印花项目是宁夏的一个非遗产项目。

开元小学先后设立了帆船工作室、机器人操作室,并开设了机器人创意校本活动课,重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小学的学生围坐在圆桌旁,听老师讲解无形的“英山包花”。

剪纸是利通区所有小学的一门永久性特色课程,培养了一批小型剪纸专家,师生作品多次在各级各类书画展览中获奖。

杨文喜,杨拳击的继承者,免费训练学生。

在金印滩中心学校的仿铜艺术工作室,学生们用橡皮泥等艺术用品和工具进行揉捏、雕刻和上色,体验制作仿铜绘画的技巧。

第十三小学砖雕石画工作坊采用当地材料,以砖和石头为原料,让学生了解书法、篆刻、石雕、拓片和绘画等基础知识。

第九小学陶艺班的学生分组制作手工作品,捏泥制坯,画坯,成型,他们非常开心。

标题:特色课程激活校园“文化磁场”

地址:http://www.njflxhb.com.cn//nxjy/3577.html